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不卷票房的国产神作,8.7都低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10:15:14  浏览量:1

今年的国庆档票房,动画类电影也救不了。

年初春节档,《哪吒2》一骑绝尘刷新票房纪录;

到了暑期档,《罗小黑2》《浪浪山小妖怪》又接连出圈,国产动画好像真能和真人影视掰掰腕子了。

可到了万众瞩目的国庆档,《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都没激起水花。

尤其是《三国的星空》,不仅票房惨淡,周边也卖不动。

网上对它扑街的原因众说纷纭,不少人觉得是剧本不行。

现在许多博主都能把三国边角料人物分析出性格亮点,而《三国的星空》却还在揪着曹操 “忠奸” 这个老话题。

国产动画早年也是 “内容为王”,后来受市场变化和外围夹击,一度陷入迷茫,困在技术里走不出来,直到十年前才看到第一道曙光。

如今跌跌撞撞走过来,总算认清了:内容才是唯一的王道。

内容第一的时代

你敢信?如今网络讨论最多的国产动画,不是哪吒,不是西游记,而是葫芦娃

曾经的葫芦娃只是打怪故事,如今则是打工人的必读宝典。

最近几年,互联网对于经典动画《葫芦兄弟》的解读越来越“抽象”,但很多人快忘了,这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杰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称上美影),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摇篮。

1958年,上美影推出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瓜》。

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工艺,并以此技法制作出《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划时代作品,将齐白石的笔意化入动态影像,开创了世界动画史上的独例。

1961年至1964年,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了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日本动画导演手冢治虫曾坦言,正是《大闹天宫》的出现,让他坚定了走动画之路,万籁鸣是他的超级偶像。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

这些优秀作品,无一不是以深厚文化内涵为根基,融合民族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

1985年,上美影推出《葫芦兄弟》这一剪纸动画作品,以七彩葫芦娃对抗蛇蝎妖魔的故事框架,塑造了七个葫芦娃和蛇精的经典形象。

当时的观众注意力在于妖精的诡计多端,葫芦娃英勇救爷爷的剧情,而如今,人们却从中读出了打工族的意味。

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蛤蟆精的自白的剪辑视频引起热议。

原本它只是《葫芦兄弟》里不起眼的一个小妖怪,可每次蝎子大王和蛇精都让他去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每次葫芦娃打上门,先揍一顿蛤蟆精。

它在视频里苦笑说:“我不过是个基层小妖,工资没见涨,KPI倒是一堆。”

现在网友们还喜欢讨论,七个葫芦娃谁最厉害,谁最聪明,谁最笨,甚至开始分析他们各自的团队协作问题。

有人认为红娃虽力大无穷却缺乏策略,黄娃虽懂战术却过于刻板,绿娃的火攻最强但不懂运用,老六的隐身法配合他的高智商成为最受欢迎的葫芦娃。

不得不说,那时候美影厂的作品,艺术深度值得一代代人不停解读,每个年代的观众都能解读出新的意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上美影不顾一切“做内容”的基础上。

直到市场竞争来临,这一切都变了。

市场竞争下的迷茫

1995年,上美影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曾经上美影的作品,做多少,市场都照单全收。可改制后,上美影高枕无忧的局面被打破,必须直面市场选择。

曾经的艺术理想在收视率与票房压力下逐渐让步,创作风格陷入两难。

1995年,上美影推出的《十二生肖》就引发了一大波讨论。传统艺术里美好的十二生肖,到了这部“诡异”动画片里变成了主角团灭。

直到现在,网友们都觉得,最大的妖怪,是那个男主……

再后面几年,上美影开始探索转型之路,但过去产能不足的问题凸显。

开放市场后,国外动画片大量引进,同期日本动画更是霸占了电视台黄金时段。

除了耳熟能详的《龙珠》《机器猫》,还有红极一时的《魔神英雄传》《俏皮猫》《忍者乱太郎》等。

面对这种冲击,上美影还是和过去一样,一年生产几部,已经远远达不到观众的需求。

1999年,上美影决定来一次市场化的大转型,吸收了欧美动画的商业模式与制作流程,推出动画电影《宝莲灯》。

配音演员清一色大咖,包括姜文、陈佩斯、徐帆等,并邀请李玟、刘欢、张信哲演唱OST原声带。

这种市场化运作把中国动画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潮,虽然斩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还是遭到了动画迷的吐槽。

当迪士尼的《花木兰》《人猿泰山》已经开始高端运镜时,《宝莲灯》还停留在2D范畴,以及故事本身经不起深度推敲。

理智的观众明白,如此尽力一搏,尚且只能摸到当时国际化的边缘。

于是,国产动画陷入了“技术壁垒”的困局中,一方面学习欧美的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又大面积向3D动画进军。

结果是,产生了一大堆“四不像”的作品,例如被不少观众吐槽不中不洋的《隋唐英雄传》。

2001年,上美影尝试年轻化市场,推出《我为歌狂》,是国内首部以校园乐队为题材的动画,试图复制《灌篮高手》式的青春热血。

人物设定贴近当时青少年的审美,音乐由专业团队打造,OST在当年颇具传唱度。然而,这并没有让美影厂走出困境。

在混乱的局面下,央视动画部以《西游记》和《哪吒传奇》扛起大旗,在一众外国动画片的夹击中稳住了国产动画的阵脚。

走出迷茫的曙光

2005年,当时电视台为了收视率,黄金档大量购买日本动画片。

有一个叫王宏的动画导演,在《十万个为什么》的基础上拍摄了一部《蓝猫淘气3000问》,电视台看了之后,觉得“粗制滥造”,不愿购买。

王宏很大胆,他不要电视台的版权费,免费给你播出,只是有一个条件:每集播完后给几十秒广告时间。

这一创举,打开了国产动画的周边收益之路。

当时许多厂牌纷纷抢占这几十秒,以至于,蓝猫的形象被开发成各种周边产品,如书包、文具盒。

虽然这种广告模式后来跑偏了,但带出了一条全新的商业化路径。

几年后,《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均以IP出圈。

这些动画作品形象鲜明、剧情简单却富有记忆点,但被成年人诟病为“内容幼稚”。

毕竟那时的家长们,都是小时候吃过上美影细糠的第一批80后。

他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看似粗糙的“低幼”动画,觉得国产动画越发倒退。

直到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精良的制作、成熟的叙事和浓烈的东方美学震撼了观众,打破了“国产动画=低幼”的刻板印象

成年人感慨:几十年了,国产动画终于可以上国际掰腕子了!当然,这种信心来自技术上的进步和成熟。

《大圣归来》成功后,《姜子牙》《大鱼海棠》等试图创造奇迹,然而却被诟病故事内核有严重问题。

观众开始意识到,技术可以速成,但动画的第一内核,仍旧是内容。

2025年,上美影的《浪浪山小妖怪》打破了各种桎梏。用一种近乎纯2D的画风,上演了一出票房奇迹。

内容才是票房保障,再次得到验证。

写在文末

其实不管是国产还是外国动画,一旦内容站不稳,再强大的画面也只能让人们看个乐呵。

例如今年引入的外国动画电影《坏蛋联盟2》,直接让小编在影院差点昏昏欲睡。

画面没毛病,风格没毛病,可故事有硬伤,中间一大段让观众提不起兴趣。

其实这毛病不光动画有,真人影视也没逃过。

近年来出圈的电影,无一不是故事内核本身有新意,设定吸引人。

对于国产动画以及国产影视,我们依旧满怀信心。

要知道,咱们创造了影响全世界的文化现象——短剧

制造高潮,烘托冲突,让剧情充满反转,这不就是咱们国产编剧的特长吗?

所以在 “写故事” 这条赛道上,咱们的脑洞可是玩得飞起。

国产动画只要走对了路子,未来绝对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