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舍曲林可以用吗?关于儿童青少年厌学、自伤、躺平、沉迷手机等现象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5:20 浏览量:1
1、先说一下中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用两个短语概括:高患病率,低龄化。
据一项全国范围的流调研究(郑毅等,2021),6到16岁在校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总患病率为17.5%。
其中患病率前四位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6.4%)、焦虑障碍(4.7%)、对立违抗障碍(3.6%)、抑郁障碍(3.0%)。
你会发现,最常见的疾病,不是抑郁症,也不是焦虑症,而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就是常说的ADHD。
它是被严重忽视的疾病,可以分为注意力缺陷型和多动型两个亚型。
患有ADHD的孩子,也容易患上抑郁、焦虑、强迫、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双相等心理疾病,这就形成所谓的“共病”现象。
“注意力缺陷”这个术语具有迷惑性,大多数人以为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嘛”,其实不仅如此,还包括情绪难控制、执行能力下降、计划安排能力差等等。
这个问题出现,孩子上课自然易走神,成绩肯定上不去,学校生活难适应。有的孩子自尊心强,因此容易抑郁,回避同学、老师、学校。
2、厌学、自伤、躺平、沉迷手机,这些词汇都是高度概括且通俗的说法,如果把这些词汇背后代表的现象一一分解出来,就变成上述疾病的症状:
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情拖拉、执行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差、冲动、情绪低落、容易紧张、头疼腹痛等躯体症状、失眠、易激惹、愤怒、空虚感、绝望感等。
要强调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现象,不仅仅是疾病(有明确的大脑功能损伤),还是家庭关系问题、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的集中显现。
我们也可以说,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社会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对此问题负有道义上的责任,需共同出力、面对。
3、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问题)的总体原则,个人觉得下面四点最重要:
一是综合评估和诊断。询问要细,和孩子一起访谈的时间要足够多。现实医院门诊量大,此点往往难以保障,是极大的缺憾。评估不全,少年的问题可能被忽视为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化为“疾病”。
二是重视判断孩子问题的脑功能损伤或心理应激性质。前者要用医学方法为主,心理学方法为辅,后者则相反,心理学方法为主,医学方法为辅。
三是做父母的科普工作特别重要。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痛苦,理解孩子脑功能的问题,理解孩子在现实中的无力、无助、绝望。同时拒绝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的错。
四是重视儿童青少年因社会的“卷”而被迫“卷”,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而带来的“生命无意义感”。你想阿,生活不是他自己要过的,是父母、学校、社会要求的,那他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4、对于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要依条件开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教育的综合干预。
现实中看到的问题是,不少家长,甚至是心理工作者,对于问题可能的疾病性质关注不够,过多强调了儿童青少年个人的主观意志努力,这让孩子更加无助,只能以更明显的症状、更激烈的方式(如日夜颠倒、躯体化、自伤、出走)来对抗。
当然,单纯依靠药物,也是饱受诟病的,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能动性。
5、药物方面,年龄越小,单纯使用抗抑郁药越要谨慎,很多时候会结合小剂量的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来使用。
儿童青少年如果使用药物,要注意的是“起始量低、加量慢”的原则。起始量低到多低呢?比如对于舍曲林、氟西汀,一般成人是1/2片开始服用,那么儿童少年我会用1/4片开始用,用一两周的时间让孩子适应到治疗量。
建议中西医结合:西药短时间控制症状,中药及时修复脑细胞受损,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果长年服用大量西药,还可以通过吃中药慢慢减西药,一点一点减,边减西药边观察病情,大大降低复发率。
6、利培酮是有口服液的,服用方便,1毫升相当于片剂的1毫克,对儿童少年在容易激惹、愤怒、冲动控制方面适合,也非常安全。
阿立哌唑白天服用者多,提高动力方面有不错的效果。当然也有服用后困倦的,那就需改为睡前服用。
有的读者询问为什么也用奥氮平、奎硫平呢?那主要是考虑小剂量使用,对有明显紧张焦虑、失眠的孩子的辅助治疗,以及稳定心境。
剂量的使用和孩子的体重有关,需和医生一起评估决定,不可自己随意调整。
7、最后,家长怎么办?
一是,要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基本的医学知识(脑科学),这是老生常谈了。如果没有这些认知,我前面所讲的,都白费,执行不下去。
二是,和医生保持密切随访联系,及时反映治疗情况。医学的治疗,比如中药调理,是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的,没有副作用,对身体比较好,全身调理。
三是,想强调的是,家庭氛围、生活方式也是孩子康复的重要一环。比如对于住校适应困难的少年,可以用“星期三方案”(周一二住校,周三走读回家,周四五继续回校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