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名儿童死亡!从发病到不治,仅仅7天!流感凶猛,千万小心
发布时间:2025-10-27 12:29:26 浏览量:1
上周门诊,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来复查。
小孙子发热、咳嗽,老人说:“就是个小感冒,忍忍就过去了。”
我没说什么,只是翻了翻病例——那孩子的邻居,上周因流感并发重症肺炎,7天不到,不治。
一句话,打断我的思路。不是所有的“感冒”,都能自己好。
很多老年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感冒多半是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引起,症状较轻,一般不烧高烧,嗓子不太痛,没几天自己就好了。
但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来得猛、烧得高、退得慢,且极易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尤其是孩子、孕妇、老人和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可能迅速发展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的“凶猛”很多人体会不到,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习惯硬扛。
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温吞,往往第一天就高烧39℃以上,人整个人像被火烤一样难受,浑身酸痛、乏力、咽痛、咳嗽,甚至出现寒战、呕吐。
很多人头两天还能撑着,第三天开始就扛不住了,呼吸急促、咳痰带血、意识模糊,这时候就不是“去诊所拿点药”的问题了。
有个老邻居,70多岁,去年冬天也中了招。刚开始他还坐在小区晒太阳,说是“老毛病,感冒而已”。三天后进了医院,五天后进了重症监护室。
我们都知道,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药,但早期干预能避免很多严重后果。尤其对老年人来说,身体储备差、基础病多,一旦拖延,就像在悬崖边上跳舞。
这次的死亡病例,是个7岁的孩子。第二天开始高烧、腹泻,第四天开始呼吸困难,第六天进了重症室,第七天不治。
听上去让人心碎,但背后的问题更值得警惕:很多家庭对“发烧”没有准确判断力,总觉得“多喝水、多休息就行”,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孩子免疫系统还没成熟,病毒复制速度快,病程进展比成人更快更凶。这不是危言耸听,是血的现实。
不少老人一提疫苗就摇头,说“我身体好,不用打”,或者“听说疫苗会引起副作用”。
其实,流感疫苗并不能百分百预防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儿童、孕产妇,这几类人群是国家重点推荐接种的对象。
就像穿雨衣不能阻止下雨,但能防止淋湿,疫苗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喜欢用“硬扛”来测试自己身体的底线。但身体不是铁打的,尤其是进入60岁以后。
你以为的“恢复了”,其实只是暂时没发作。
病毒可能已经悄悄留下了后遗症,比如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甚至是肺纤维化。
而这些,往往在下一个冬天才显现出来。那时候再追悔,已经晚了。
一些老人很相信“多喝鸡汤、多吃大枣”能增强抵抗力。但我们得承认,食补不是万能的“盾牌”。
维持免疫系统健康,需要均衡营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不是靠一两样食物“神补”就能完成的。
更何况,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致病能力,不是靠一个鸡蛋就能挡住的。提升抵抗力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生活方式上慢慢改。
很多人觉得“我年轻,不怕流感”,但问题是:你也可能是传播源头。
家里要是有老人、有孩子、有慢病患者,你的一次“轻症感染”,可能就是他们的“重症开始”。
流感病毒的传染性非常高,一个人感染,全家中招的情况常见。
有时候,连带着全家都跑医院,才意识到这个病毒的“狠”。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制造恐慌,也不是为了告诉你“多么危险”,而是想让大家明白:
流感不是小病,不是每次都能运气好地挺过去。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身体基础差的人,一旦感染,可能就是一次系统性的“打击”。
我们不希望看到“等一下”“再等等”“吃点药看看”的后果,我们更希望你在流感季节,能提前防护、主动就医、科学判断。
防流感,不只是为自己,也为家人。
我们不可能阻止病毒传播,但我们能做的,是减少传播的风险。
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扎堆、接种疫苗——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就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护身符”。
别等到孩子倒下,才想起疫苗;别等到老人住院,才后悔没当回事。
这不是一场“轻微的感冒”,这是一次对家庭系统的考验。健康意识的缺位,有时候比病毒更致命。
如果你看到这里,希望你能提醒身边的老人、孩子、家人,别再轻视流感。
哪怕只是一次转发、一句提醒,也许,就能让另一个家庭少一份悲伤。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李慧.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3):278-28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汇总数据[EB/OL].
[3]黄洁,赵振宇.儿童流感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4):21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