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被纳入“法定”职责,基层组织“推”不了了!
发布时间:2025-10-25 07:53:57 浏览量:2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透露,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两部法律将进一步充实了村委会、居委会的职责,增加关于关心关爱“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等职责,规定设立“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在村(居)委会增设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意味着“一老一小”被正式纳入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这一举措确有必要。
1. 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的事是大事、急事。 在村、社区里,老人越来越多,空巢、独居的也不少。他们吃饭看病、精神陪伴、甚至防骗防盗,需求又多又具体,光靠原来的几个村干部、社工,根本顾不过来。 三孩政策有了,但养娃成本高、托育难、课后看管愁死人。年轻爸妈忙工作,孩子谁来管?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哪样不操心?还有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更需要特别关注。 现在妇女不仅要顾家,还要工作创业。她们在家暴维权、平等就业、技能培训、健康保障等方面,需要有人撑腰、有人帮忙搭把手。这些事,以前可能就捎带着管管,不够专业也不够上心。
2. 原来的村(居)委会,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村干部、社工就那么几个人,管卫生、管治安、管调解、管各种检查……事情多得数不清。“一老一小”的事很重要,但往往被当成“软任务”,排不上最前头。 这些群体的问题专业性强,比如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儿童心理疏导、家庭纠纷调解、妇女权益保障,没点专门的知识和人手,真搞不定。以前可能就靠热心大妈,但不够系统,也不够持续。
3. 设专门委员会,好处实实在在。 成立专门委员会,意味着这事在基层有了“名分”,有了“责任人”。不再是“捎带手”,而是必须干好的“分内事”。力量更集中,精力更聚焦。 专门的人干专门的事,能更精准地摸清村里、社区里老人、妇女、儿童的具体困难是啥,需要啥。 这个委员会能成为“联络站”,把政府的好政策(比如养老补贴、托育补助、法律援助)、社区里的志愿者、附近的社会组织资源,甚至热心居民的力量,都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为老人、妇女、儿童服务。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设了这个委员会,相当于在最基层给老人、妇女、儿童建了个“娘家”和“靠山”。他们有困难、有委屈、有需求,能第一时间找到人反映,得到回应和帮助,不用再“摸不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