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变得 不听话了,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10-25 00:40:57 浏览量:2
转自:劳动午报
于先生 摄影师 儿子12岁
放下“必须听话”的执念,给孩子适当成长空间
“我说东,他偏要往西,以前那个乖巧的孩子怎么突然不见了?”回想起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不仅拒绝按我的要求整理书包,还会反驳“我想按自己的顺序放”,亲子间的摩擦陡然增多。经过读育儿专业书籍和向专家请教,我了解到,不妨放下“孩子必须听话”的执念,家长可以用尊重代替命令,用引导代替控制。
最初,孩子在不听话时,我以为他在闹脾气,坚持让他按我的要求去做,结果他委屈地哭了,上学也迟到了。后来我才发现,“不听话”的背后是他开始尝试掌控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开始调整应对方式。不再直接替他做决定,而是给出“二选一”的选项。比如准备早餐时,我会问他。整理书包前,让他自己列好物品清单。上周家长会后,老师特意表扬了我儿子,说他做事比以前有条理,遇到问题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孩子的“对抗”不是挑战权威,而是在练习如何独立思考。
无独有偶,我同事面对五年级儿子不想报奥数班的请求,他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和儿子约定“先试听两周,若确实不感兴趣就调整”。最终孩子主动发现了数学思维课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反而更高。经过这些过程,我了解到,遇到孩子突然不听话时,家长若强行压制,可能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若给予适当空间,反而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吕女士 事业单位职员 女儿11岁
少提要求,从“管理者”变成“引导员”
女儿从小听话懂事,学习上没有让我操心过,没想到今年她的性格突然变了,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乖巧,变得主意很大,听不进我的意见,甚至让我不要干涉她交朋友,急得我直上火。按说她的年纪还没到青春期,为什么现在就开始叛逆了?
女儿平时和她爸爸比较聊得来,我就让父女俩来了一次心灵对话。在爸爸的耐心询问下,女儿终于说出心里话,原来是她怪我平时对她管教过严,压得她喘不过气。“妈妈什么都要管我,连我在沙发上躺一会、吃饭高兴了唱首歌都说,老把我当小孩子看,太烦人了。”
孩子她爸把女儿的话复述给我,并且和我深入聊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操心过多。其实,现在的孩子在网络的帮助下视野变宽、见多识广,比我们当年更加有主见。过去我以为孩子懂事,其实是她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时间长了就会爆发。
我决定转换育儿思路,从孩子的管理者变成引导员,在生活小事上少提要求,减少女儿的抵触心理,看不惯的地方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就忍着。学习上多给女儿自主权,相信她的自觉性,当她向父母求助时我们再帮忙,让孩子感受到被大人尊重。遇到交友、上网等问题,我们三人会一起商量,把利弊分析清楚,再让孩子做决定,定了就要执行,并自己承担后果。
三个月过去,女儿居然在父亲节和母亲节时各给我们颁了奖状,感谢我们的包容和认可。看到孩子的笑容,我知道自己做对了。
吴女士 自媒体人 儿子13岁
成长与蜕变都是不容易的事情,更需要家长的包容与陪伴
我家儿子从小算是听话的孩子,学习自驱力也不错。但升入五年级后,就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而且常常跟我对着干。放学回家把房门一摔,喊他吃饭只回“嗯”;多问一句作业,他就皱眉:“你好烦!”有一个周末,他一直沉浸在看平板的世界中,我就没收了他的平板,于是他生气地吼我:“我讨厌你!”一把推开了我。我是既委屈又恐慌:“孩子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
后来我跟学校老师沟通了一下,班主任说:“他上课常常发呆。同学借东西,结果他以为在嘲笑他,突然大吼,同学关系紧张。”学校心理老师评估说是孩子处在情绪敏感,需要家庭注意配合。我这才意识到,这时候孩子需要我的爱与帮助。
当我摆正自己的态度后,我反而能理解孩子了,他不是在“变坏”,而是“成长”的信号,他正在练习做自己。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压力后,我就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去帮他解压。带他去购物,吃美食,看电影,登山,骑行……在尊重他想法的基础上,增进亲子关系。有时候他也会选择跟同学一起出去玩,虽然我有点小失望,但我也会选择尊重,孩子成长就是学会自己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朋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博士 王思睿
学习儿童发展规律知识,与孩子重建信任关系
儿童行为问题往往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而非突然出现。当家长察觉到与孩子沟通困难或孩子出现明显与大人对抗的行为时,实际上可能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过程。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其思维方式和情绪表达具有具体化特征,当负面情绪长期无法通过语言充分宣泄时,便会转化为行为表达,这些本质上都是情绪压抑后的外显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出现状况时起初都会找家长倾诉,但家长如果习惯性采用“没事”“别哭”等回应方式,只是简单安抚,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实质上构成对儿童情绪体验的否定,这种互动模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情绪表达无效”的认知,孩子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次数多了,孩子会判定家长不共情自己,相互没有共鸣,于是逐渐关闭沟通渠道。
同时,家长倾向于聚焦行为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去理解行为背后的情绪动因,这种工作思维的家庭迁移,使得亲子互动演变为问题处理而非情感联结。在学业及兴趣培养过程中,不少家长还经常施加超出儿童发展阶段承受能力的规范要求,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易引发持续性的情绪压力。
行为问题的形成包含家长教养方式、儿童个体特质、互动模式特征等三重影响因素,孩子出现变化时不是突然行为,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在青春期里突然和家长不说话的孩子,其实问题出在青春期之前。家长需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于儿童个体,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存在获得家长认可的根本需求,其行为异常往往反映发展需求与教养要求之间的失衡。
家长应通过学习掌握基础性的儿童发展规律知识,与孩子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包括重视情感回应而非简单的问题解决,建立安全可信的沟通环境,善于使用既有亲子信任基础等等。当孩子觉得家长安全可靠时,才会说出心里话,才能跟家长重新建立关系和信任。家长要对孩子持续性的行为问题保持观察和耐心,可以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向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了解孩子的行为,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化处理。
“鸡娃”的正确方式,是在家长的要求和孩子能适应程度之间找到平衡,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而不能完全依靠过去的成功经验,形成路径依赖,将其照搬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千军万马过高考,或者主观判断某个职业好就业,都是家长对过去成功经验的强化,看不到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其实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没必要去抢同样的赛道,现在的教育改革推出职业和生涯规划,帮助家长和孩子多了解不同的职业,不妨把视野跟格局打开,看看孩子的实力和潜力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只要家长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教养关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适度的认知调整和互动方式改进,完全能够引导亲子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