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叶锐聪妈妈急忙回家 除了农庄忙 还有一关键原因 爸爸是女儿奴为何

发布时间:2025-10-24 21:50:43  浏览量:1

被拐18年的叶锐聪已寻回,父母23日晚抵达贵州后随即返东莞,妈妈在宾馆直播里直说一忙一急:农庄25号生意爆满离不开人,自己每月要拿的药只剩两天量,等把家事和药备齐,再坐高铁或飞机去四川照顾儿子

那晚的直播很简单,一盏偏冷的白光,妈妈靠着床边说话,语气不慌,像把压在心里的事一条条理出来

她说农庄这几天火得离谱,光大厅就订满,厨下和前厅都有人找她问细节

“我们俩都出来了,有些事不在场真的处理不了,先回去把经营稳定住”

她又补了一句药的事,平常每个月固定取一次,眼下“只剩两天”,这不是拖得起的事

“药在身上心才踏实,孩子那边也才放心”

说白了,回家这趟是“把生活的底线拉回稳处”,不然心里悬着根弦,见了儿子也照顾不长久

如果把时间倒回去,很多人到今天仍然会倒吸一口气

2007年11月12日,东莞寮步镇上底村的门口,九个月大的孩子被两名男子从一辆面包车上抢走,那个午后切断了一个家的正常轨迹

“一出门,一辆车停下,两个人上来,孩子就没了”

这是一家人讲了无数次又不愿再讲的起点

之后的十八年,父母一路发寻人启事、跑外省、问线索

妈妈邓惠东身体一度被病折磨,医生说癌症出现骨转移,她却在医院和车站之间来回,随身袋子里永远有照片

“枕头下压着孩子的照片,夜里醒来摸到,才觉得不是一场空”

这句很多寻亲父母都认同,它不是煽情,是每天的惯例

更扎心的是,这个家从那天起变得格外谨慎

女儿叶梓晴扛着压力,最后高考志愿选了警校,有业内人士提到她说的是“总有一天找到弟弟”

“她不愿只在家等消息,干脆走进线索的现场”

父母也拼命工作,攒钱并不是为了谁看得起,而是为将来万一寻到孩子能给他一个踏实的生活起点

“钱是工具,心是引擎”

这话听上去硬,但每一次长途奔波的油费、住宿、线索核查都需要现金去支撑,不现实就没法坚持

到今年的节点,事情突然开始顺上了轨道

2025年10月12日,父母与儿子短暂见面,孩子随后返回学校继续读书

“第一次见面不求轰动,只求彼此不尴尬”

10月14日,“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和妈妈通过社交媒体确认寻子成功,电影《亲爱的》里人物原型孙海洋也发文证实,给了很多关注这个群体的人一个强心针

10月19日,上底村办了回家宴,认亲、拥抱、说感谢,寻亲家长和爱心人士都来了,现场热闹,但更多是长久压抑后的一声长叹

“没有谁能把这十八年抹平,但拥抱能把下一步走稳”

到10月23日,父母抵达贵州,随即因为农庄和用药决定返程;

10月24日,相关信息显示他们已在回东莞路上,计划把生活先安稳,再去四川陪读

“这次去会坐高铁或飞机,开一天车都没走出贵州,太累人”

现实的安排,不浪漫,但让这条团圆路不至于再掉坑

说到和孩子的相处,妈妈有几句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在学校见到他,他就把手搭在我们肩上了,融入挺快”

这不是客套,而是一个男生的自然举动,表示“不排斥”

父母到贵州那晚,儿子发短信问他们“住的地方找到了吗”,像朋友互相照应

妈妈还忍不住想补给他,把最好都寄过去,两天之内下了不少单

孩子回她说“别买太多,浪费”,妈妈笑着答“我就要这样宠着儿子”

“十八年没在身边的那份‘宠’不是冲动,是弥补”

换句话说,家庭重新建立秩序,需要一点点“过”,再慢慢收回来

然后是很多人提到的所谓“女儿奴”

“叶锐聪爸爸是个女儿奴——不是俗气的宠,是长期惊恐后的保护”

儿子被抢后,家里对女儿和弟弟的安全感像玻璃一样脆

有人回忆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女儿读高中时,连卫生巾都是爸爸买好送到学校门口

学校门前也有店,他就是不让她自己去,理由只有一个,“安全”

“不是怕她买不到,是怕她在路上被不确定的事盯上”

对于弟弟,妈妈也说了一个平常的安排:幼儿园放学她总是第一个到,后来孩子大些也不寄宿,直接陪读

“有过一次巨大失去的人,会把每个小风险当真”

这很容易被误解为过度,但站在他们的位置,多数父母会做同样选择

有消息称,叶锐聪被拐后曾在孙海洋家附近生活了七年,寻亲群体听到这类线索时往往会彼此联动、交叉求证

“这条路上从来不是一家人在黑夜里摸索,是一群人拿着微弱的光互相照”

孙卓的案例就是典型

2007年10月在深圳被拐,十四年后认亲,期间孙海洋夫妇贴满寻人启事,把店改成“寻子店”,寻亲家长们彼此鼓劲

2021年12月,他们在阳谷县接回孙卓,随后尽快安排学校,生活恢复秩序

“互助不是口号,是把别人的故事当自己的地图”

这份力量也给叶锐聪一家打了亮光,让人贩子不再是只有阴影没有对手的存在

不止是民间

国家层面的保护网这几年在加密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把13.2万名孤儿和42.5万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救助保护机构增加到1595家;

儿童福利机构和救助保护机构的排查累计覆盖到220余家

“网越密,漏网之鱼越少,这是制度的意义”

同年发布的工作综述还提出建立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出台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推进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实施“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工程,并投入福彩公益金1亿元做试点

“把心理关爱放到前台,是承认创伤不是靠时间自己消失”

权威观点也明确,2025年要继续强化政策体系,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细化监测摸排与安全监管,依法规范收养登记,深化心理关爱,提高法治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制度是长跑,家庭是短跑,每天都要跑”

我常想,团圆之后的生活其实更考验人

“找到了不是句号,是逗号”

孩子正在上大学,身高一米八三,身体健康,和家人逐步磨合,这需要时间和节奏

父母这次选择先把农庄和用药稳住,再去四川陪读,说明他们把“情”和“理”的顺序捋清了

说白了,强行把孩子拽进密集相处只会让他更累;

相反,尊重他的学业和社交,让关心像日常的水流不是急雨,融入才会更自然

“爱不是一次性投入,是可持续供给”

更现实的,是如何把这份团圆转化成一种健康的家庭结构

妈妈在直播里轻描淡写地说“下次坐高铁或者飞机吧,开车太辛苦”,这背后是身体的提醒,也是在告诉大家,十八年已过去,但身体账还在继续记

“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把孩子照顾好”

这句话不动声色,却是许多寻亲家庭最需要听见的常识

农庄要开门,药要拿齐,孩子那边要安排,女儿和弟弟的习惯要维持,一家人的每一条线都要回到常态

更难的,是心里那道坎——过去的恐惧会时不时探头,提醒他们别松懈

可我相信,当他们学会在“谨慎”和“放松”之间找到合适的刻度,这个家就会越过一道又一道台阶

愿这份团圆不仅是照片上的笑,而是日子里的安

我也希望,每一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能把眼光从“故事的高潮”移到“常态的细节”:一次普通的晚饭、一句随手的关心、一趟不必赶夜路的行程

“人贩子的恶需要被严惩,普通人的善也需要被看见”

当制度的网越织越密、技术的灯越打越亮、互助的路越走越通,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才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

这家人终于不用再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了,但他们也会继续认真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