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好吃死了”“烦死了”……儿童失语症如何避免?书籍中蕴藏滋养生命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4 20:27:05  浏览量:1

以“不止阅读”为主题的2025年平和教育“不同”论坛

AI时代,青少年还喜欢阅读吗?在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观察中,现在的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的量较从前大幅降低。10月23日,在2025年平和教育“不同论坛”上,来自教育界、文学界的专家们,围绕如何让更多儿童喜欢阅读、拥有阅读底气展开研讨。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在现场讲述儿童阅读的现实困境

“气死了”“烦死了”“讨厌死了”“好吃死了”……这是一位老的师观察:课间休息时无意间听到学生们的对话,发现至少出现了几十次“死”字。为此,老师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死了多少次?》。

多次担任儿童写作评委的秦文君谈到,如今,不少青少年出现了严重的“失语”。即便是出生在不同城市的儿童青少年,写的作文也大同小异,因为学生们基本都是按照“作文选”的套路来写作。孩子的阅读也不如人意,大家不缺图书、但缺少阅读的定力、动力和能力,相比纸质书本,孩子们更容易被电子产品吸引。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了漫画和图像等单一阅读模式,面对传统的、经典的文字书籍显得底气不足、缺乏语感。

怎样让儿童拥有读写底气?秦文君建议,在碎片化的时代,要用“人类之心”和经典之美为孩子铺设一条“慧读慧写”的马拉松跑道,给他们坚实的读写底气。比如,可鼓励孩子阅读一些“古老”的书籍,用文字的力量滋养生命。

AI时代,阅读对于青少年还有什么重要意义?《中文自修》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也发表了题为“破局AI焦虑:用深度阅读重构教育尺度”的演讲。在他看来,AI时代更能照见教师的意义和深度阅读的三重价值,即从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到感受独特的人格魅力,最终在活的文学传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鼓励更多孩子阅读书籍,图书馆也要有所作为,提供助力。《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高校教师杨素秋分享了自己对校园图书馆的无界想象。她认为,图书馆不应只是藏书楼,而应是融合音频、视频、VR乃至游戏片段的“知识策展地”;馆员应是敏锐的“知识推介官”,从播客、B站到哲学启蒙书,主动连接真实世界与精神需求,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自由、开放、能真正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生长型空间。

当天的活动上,《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倡议书》正式发布。

栏目主编: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