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班主任手记:让班级拧成一股绳的4个关键动作

发布时间:2025-10-23 19:59:13  浏览量:1

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从来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奇迹”,而是班主任用对方法后的“必然”。它不仅决定课堂效率的高低,更影响着每个孩子社交能力的养成与归属感的建立——团结的班级里,孩子会为共同目标全力以赴;而分裂的阵营中,不仅老师的努力事倍功半,学生之间的敌对氛围更会消耗所有人的成长能量。

现实中,很多班主任陷入“越管越散”的困境,根源往往在于对学生的“双重标准”:对优等生的小问题视而不见,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却因小事严厉批评。这种区别对待,会直接撕裂班级氛围,最终让集体沦为一盘散沙。想要打造有凝聚力的班级,其实做好这四件事就够了。

1. 用“共同目标”唤醒使命感,让学习变有趣

别把课堂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也别过度纠结教学素材的“标准答案”,多花心思设计能激发兴趣的互动,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我的课堂上,教低年级数数时,会带着孩子们玩“十根手指闯关”游戏:从数自己的手指,到数小组同学的手指总和,答对的小组能获得“星星贴纸”;我们还设置了“班级能量瓶”——只要班级获得流动红旗、课堂表现被表扬,就一起给瓶身上的圈圈涂色,等20个圈圈填满,就兑换一节“自由选择课”,孩子们可以投票选看纪录片、玩益智游戏,或是分享自己的小才艺。当学习和集体荣誉绑定,每个孩子都会主动为“填满能量瓶”出力。

2. 搭建“社交桥梁”,打破小群体壁垒

班级分裂的开始,往往是“优等生小圈子”和“暂时落后学生”的对立。班主任要主动当“连接器”:既要找到群体分裂的根源,比如有的孩子因特殊行为被孤立,也要设计能让不同学生互补合作的场景,让大家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我们班曾有个爱“嗷嗷叫”的孩子,他不是故意捣乱,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关注,却因此被同学排斥,慢慢和几个同样“被边缘化”的孩子形成了小团体。为了打破这种隔阂,我发起了“1+1互助计划”:让课堂表现好、有耐心的孩子当“小师父”,每天花10分钟陪“小徒弟”整理书包、讲解简单题目,或是听他们分享有趣的事。当“小徒弟”发现有人愿意认真听自己说话,“小师父”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原本对立的小群体慢慢融合,整个班级的信任度也随之提升。

3. 借“集体活动”聚人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价值感

运动会、艺术节这类集体活动,不是“优等生的秀场”,而是凝聚班级的“最佳契机”。关键是要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的环节,让他们明白:“我的努力,能为班级赢荣誉”。

去年运动会,我们班没有只选跑得快、跳得远的同学参赛,而是设置了“全员参与项目”:60人接力赛里,让跑步慢的孩子负责“递接力棒”,并提前练习递棒姿势;集体跳绳时,让协调性稍弱的孩子站在中间,周围的同学放慢速度配合他。比赛时,没有一个人抱怨“谁拖了后腿”,大家都在喊“加油”;当我们最终拿到团体冠军时,孩子们抱着彼此欢呼——那一刻,他们不是为“我赢了”开心,而是为“我们班赢了”自豪。这种共同奋斗的记忆,会成为班级凝聚力最坚实的底色。

4. 拉上家长“组队”,让班级变成“大家庭”

班级不是“老师和学生”的二元空间,家长的加入能让集体力量翻倍。别只在开家长会时才联系家长,平时多设计“亲子共参与”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班级的温度,也让孩子看到“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在为我们的班级努力”。

我们会定期组织“班级亲子日”:春天一起去公园种小树苗,每个家庭认养一棵,上面挂着“XX班小树苗”的牌子,周末家长们会自发轮流去浇水;期末时举办“亲子义卖会”,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准备手工作品、旧书籍,义卖所得用来给班级买图书角的新书。当家长们主动分享浇水照片、在群里讨论义卖创意,孩子们会直观感受到“我们的班级很特别”——既有老师的关心,又有爸爸妈妈的支持,这样的集体,没人愿意让它散掉。

其实,班级团结的秘密很简单:不搞区别对待,不忽视每个孩子的需求,用有趣的目标吸引他们,用温暖的连接拥抱他们,再用共同的经历滋养他们。当每个孩子都觉得“我属于这个班,这个班需要我”,凝聚力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