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童书专刊|《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窥见古代儿童世界的时光之窗
发布时间:2025-10-23 19:55:06 浏览量: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儿童”往往因独立行为能力有限而被忽视,然而,人类历史的画卷不应仅由成人来描绘。儿童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特征塑造着未来社会的精神风貌。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推出“上海好童书”系列内容,今天发布“《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窥见古代儿童世界的时光之窗”,东方网授权转发,以飨读者。
未来出版社万红艳表示,长期以来,学界对古代儿童史的研究多依赖传统文献,但这种单一路径受限于文献本身的稀缺性,难以完整、真实地还原古代儿童的生活图景。而敦煌壁画跨越千年,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在壁画里的儿童形象尤为珍贵——或是玩闹时的欢快姿态,或是求学时的笃实神情,或是劳作时的稚嫩模样,每一个细微的呈现,都精准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样貌。
杨秀清老师的《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恰好以此为基础,为该领域研究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书中不仅精选了大量敦煌壁画图片,让沉睡千年的儿童形象直观呈现,更以详实文献为支撑,使壁画场景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
“全书从儿童生存状态、权益保障、童蒙教育,到游戏活动、日常劳作、服饰风格及与宗教信仰的关联,多维度系统地还原了中古时期儿童生活全貌。”万红艳说,其不仅内容全面,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一大特色。作者采用“图像+文献”的复合研究方式,既填补了传统文献在具象信息记录上的空白,又为壁画场景提供扎实的历史语境支撑,让研究成果兼具直观性与学术严谨性。
在这些生动的故事里,读者能清晰看到儿童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双重角色。书中细腻地勾勒出了这些孩子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模样:于父母眼中,他们是掌心捧着的珍宝;于文化长河里,他们是薪火相传的小小使者。
万红艳说,书中呈现的“童蒙教育”,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起点,恰似晨曦初绽,既照亮了孩童求知的道路,更饱含着古人对未来的深切期许。透过这些场景的考察,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古代社会对儿童成长的重视。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是品德的涵养与价值观的根基培育,为儿童的人生搭建最初的文化基石。
除了严肃的教育场景,壁画中同样记录了古代儿童轻松愉快的生活片段,游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敦煌壁画里的儿童游戏场景格外鲜活,骑竹马时的雀跃奔跑、玩沙土时的专注投入,每一幕都生动地勾勒出孩童的生活乐趣,也定格了他们与同伴互动的纯真瞬间。游戏中的阵阵欢声笑语,不仅是童年快乐最直接的表达,更藏着同伴间协作、分享与嬉戏的相处缩影。透过这些跨越千年的画面不难发现,古代儿童的快乐与现代儿童并无本质差异,无论是竹马沙土,还是如今的玩具游戏,对生活乐趣的追寻,始终是儿童世界里不曾改变的重要底色。
儿童的服饰是一种外在的文化符号,它和儿童的行为与活动一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对儿童服饰的细腻描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窗口。这些服饰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元素,而是承载着时代印记的文化符号,书中对其纹样、款式、色彩的详细剖析,既清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更让我们看到儿童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小小的服饰如同凝固的“时代切片”,不仅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工艺特征与生活习惯,更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礼仪习俗的珍贵实物依据,让我们得以透过衣物的细节,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温度。
万红艳说,总体而言《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无疑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温度的著作。杨秀清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借敦煌壁画为媒介,为我们复原了一个鲜活斑斓的中古儿童世界。透过书页,我们得以在历史长河中驻足,重新看见古代儿童身上蓬勃的生命力与灵动的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填补认知空白、丰富我们对古代儿童生活的想象,更在于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参照。它清晰地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生活方式如何变迁,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纯粹快乐,始终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