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当今最残酷的战争,开战仅仅只有2年,就有52万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发布时间:2025-10-23 16:08:09  浏览量:1

编辑:YYW

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俄乌战场时,一场在伤亡规模上更为惨烈的冲突,其实已经在非洲的土地上燃烧了两年多。那里,超过一千二百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死亡人数早已突破三万,约两千六百万民众挣扎在粮食短缺的边缘。这个国家就是苏丹。

对于生活在苏丹的普通人来说,这片土地上的枪声从未真正停歇。一个在首都街头开小卖部的老板哈桑曾对人说:苏丹嘛,动乱是常态。所谓的常态,是超过八成的医院关门停摆,是孩子们上学路上也要担心流弹的恐惧,是在永无止境的动荡中,人们隔三差五就得搬箱换屋的疲惫。

苏丹今天的双头军事巨兽格局,其基因早就埋藏在历史的尘埃里。故事要从前总统巴希尔时代说起,为了镇压达尔富尔地区的反抗,他扶植了一支名为“金戈威德”的民兵组织。这支武装,就是他解决局部问题的一件趁手工具。然而,这把猎枪有了自己的思想。

它的掌控者,穆罕默德·哈姆丹·达加洛,在2013年将这支声名狼藉的民兵洗白,整合成拥有官方番号的快速支援部队,也就是RSF。一个本该是辅助力量的工具,摇身一变成了体制内的怪物。

这头怪物不再满足于主人的残羹剩饭。达加洛的RSF通过控制苏丹部分金矿等宝贵资源,建立起独立于国家财政的小金库。有了钱,就有了枪,有了人。当一件工具的实力强大到可以挑战主人时,它便不再是工具了。最终的决裂几乎是必然的。当苏丹政治议程走到要将RSF正式并入国家军队(SAF)这一步时,矛盾彻底被点燃。

如果说苏丹内部的军事畸形是内因,那么外部势力的介入,则是不折不扣的催化剂。苏丹因其连接中东与非洲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是大国博弈的棋盘。但棋手们想要的只是胜利,他们并不在乎棋盘是否会因此燃烧破碎。

俄罗斯看中的是红海的战略支点,因此与控制着苏丹大片土地的RSF眉来眼去,这种合作关系给了达加洛极大的底气。美国则在矛盾中摇摆,它一边奉行不与军政府合作的“政治正确”,一边又害怕失去在非洲的战略布局,其介入显得三心二意,投机性十足。

周边的大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富国们,也都在苏丹内部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进行着复杂的利益博弈。这种介入不是为了弥合分歧,而是为了捆绑利益,让苏丹内部的武装派别都有了“持续战斗下去的底气”。外部的军事援助和政治站队,源源不断地为这场冲突输血,让本已失控的局势彻底滑向深渊。

就连看似中立的中国,也陷入了一种老好人的困境。一方面,长期的投资和人情让它不愿轻易放弃苏丹。另一方面,它又极力避免选边站队,生怕“压错宝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国际社会看似在“强力斡旋”,实际上却是“劝和不劝打”,大家一边呼吁停火,一边悄悄准备撤侨方案,没人真正相信和平会到来。所谓的和谈与停火,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双方各自喘息、继续备战的短暂宁静。

当失控的工具在内外催化剂的作用下疯狂运转,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的碎片化。如今的苏丹更像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拥有统一主权的国家。打开地图,你会看到一个事实上一分为二的国家。政府军SAF主要控制着北部和东部地区,而RSF则牢牢占据着西部广袤的达尔富尔老巢和首都喀土穆的部分街区。

政治上的版图同样在崩解。即便是苏丹国内最大的反战民间政治力量“塔卡杜姆”联盟,也出现了严重分裂,部分成员开始选择站队,依附于军事强人。当社会精英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感时,国家的凝聚力便已荡然无存。

对于千千万万的苏丹民众而言,“国家”的意义早已消失。当农业被摧毁,炼油厂被破坏,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当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人员都在冲突中遇害时,保护与归属感又从何谈起?“国家”对他们来说,只剩下恐惧和无奈。它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的社会失序,和在绝望中等待下一场不知何时降临的灾难。

苏丹的悲剧,是对所谓“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种铁腕治理逻辑最残酷的证伪。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任何试图通过制造和操控暴力工具来维护权力的行为,最终只会引火烧身,将整个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场战争早已没有赢家。未来不在于布尔汉和达加洛谁能笑到最后,因为无论谁赢,面对的都将是一个经济停摆、社会撕裂、民生凋敝的烂摊子。苏丹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强大的“拳头”,而是彻底摆脱对暴力和外部势力的工具化依赖。

真正的和平,不可能在一个失控的工具箱里修修补补就能得来。它只能建立在法治、民生与社会共识的坚实地基之上。否则,苏丹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将永远无法走出“制造工具、工具失控、最终毁灭一切”的死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