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染色的彩色塑料,让儿童玩具和塑料包装更环保!
发布时间:2025-10-23 15:38:54 浏览量:2
逛超市时拿起一瓶饮料,或是给孩子挑选喜爱的玩具,你大概率会被其塑料的颜色吸引——鲜艳的红、明亮的黄、深邃的蓝……
然而,这些好看夺目的颜色背后,却藏着不少环保难题:它们大多来自化学染料与颜料,从化石资源中制备、上色过程能耗高、回收时又因配方各异难以分离;更棘手的是,部分色料还可能在使用或遗弃后缓慢释放,给生态系统带来风险。
不过好在,大自然给出了更巧妙的“上色”提示——结构色。在自然界中,孔雀羽毛、甲虫鞘翅、蝴蝶翅膀的绚丽并非来自色素,而是来自微纳结构对光的结构色。受此启发,研究者尝试让可再生的纤维素衍生物在水中自组装出手性液晶结构,使材料“自身的结构”反射出可见光色彩。
各种颜色的塑料制品
我们平时看到的颜色大多来自颜料色,其颜色由颜料分子对光的吸收决定。但自然界中还有另一类颜色,叫做结构色。它并不依赖染料分子,而是由材料内部非常精细、规律的微观结构对光的作用产生的。
当光进入这些有周期性排列的微结构时,会发生“相干散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会被选择性反射出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鲜艳的颜色。孔雀羽毛、蝴蝶翅膀或甲虫外壳上的绚丽色彩,都是典型的结构色。
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靠自身结构反光
在物理学上,结构色的反射波长λ与几个因素有关:
n:材料的平均折射率,可以理解为光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环境”;
P:所谓的“螺距”,就是微观螺旋结构转一圈的厚度;
θ:光线进入时与螺旋轴的夹角。
它们的关系大致可以写成一个简化公式:λ≈n·P·cosθ。
这意味着,只要调节微观结构的排列方式,就能改变材料所呈现的颜色。并且,结构色不会像化学染料那样轻易褪色,耐久性更强,还能灵活调节,非常适合应用在新型显示、涂层和防伪技术中。
有研究者发现,一种叫做羟丙基纤维素(HPC)的材料在56–60%等浓度水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层—层—层”的螺旋叠层微结构。螺距P决定反射中心波长:P越小颜色越偏蓝,P越大颜色越偏红。也就是说,只要改变浓度、温度、添加剂等参数,就可以改变P,实现从红到蓝的色彩调节。
羟丙基纤维素的螺旋液晶结构
在以往研究中,脱水干燥导致的螺距塌缩是一大传统难题。溶液一旦脱水干燥,水分挥发会导致体系收缩,螺距急剧减小并蓝移至紫外,最终固态膜会变为无色透明,导致结构色消失。
近日,东华大学武培怡教授、侯磊副研究员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纳米》(ACSNano)发表的一项工作对此做出了突破。
他们以羟丙基纤维素(HPC)为基体,引入了柠檬酸(CA)。这种物质可食用、可生物降解、且能提供多重氢键,能够在干燥过程中“支撑并锁定”手性液晶的螺旋节距,使颜色在固态下依然明亮,并且可随配方线性调谐,覆盖整个可见光谱。
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的研究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什么柠檬酸能“锁色?该研究引入柠檬酸(CA)这一强多重氢键供体。量子化学分析显示,与醇、胺等相比,羧酸与HPC的结合能更低,相互作用更强。实验也证实,只有含羧酸基的小分子能在干燥后保留鲜艳结构色,吻合理论判断。
机制上,柠檬酸分子通过与HPC的醚键、羟基形成氢键,在干燥过程中插入并支撑手性液晶层间,抑制螺距的塌缩,从而把反射波长稳定在可见光区。同时,随柠檬酸含量增加,螺距可线性增大,实现颜色线性可调,实测能覆盖约434–691nm的可见光谱范围。
HPC/CA水溶液在空气干燥前后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提高结构色的饱和度与可读性,该研究在配方中少量加入食用品级乌贼墨作为宽带吸收体,削弱杂散反射,提升对比度,同时保持“可食用”特性。
用天然材料制备“结构色 HPC 塑料”的思路与优势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还有利于加工。流变结果显示,羟丙基纤维素-柠檬酸水凝体系呈剪切变稀特性(中段平台+两端剪切变稀),说明柠檬酸不破坏手性液晶形成并利于挤出/打印成形,为后续3D打印与注塑提供工艺基础。
HPC的手性液晶自组装提供了“结构生色”的基础,柠檬酸通过强氢键在分子层面稳定并放大螺距,把反射中心固定在可见光区,实现无染料、线性可调、固态保色的结构色塑料。
相比传统实验室演示性质的结构色材料,这项研究才真正让它走向了“可用”。
首先,在性能上,HPC/CA塑料展现出媲美商用塑料的力学指标,抗拉强度最高可达72 MPa,杨氏模量达1.6 GPa。这意味着它不仅好看,还能够满足日常应用对强度和韧性的基本需求。
其次,在加工工艺上,这种材料与现有制造方式高度兼容,既可以像墨水一样进行3D打印,也能通过注塑成型得到复杂三维结构,甚至还能在高湿环境下进行折纸式成型,干燥后固定形态。而配方中的柠檬酸含量可以直接决定颜色,类似于一个天然调色盘,同一批原料就能做出彩虹般的成品。
HPC/CA 塑料可通过 3D 打印、注塑和折纸等多种方式
加工成不同形状和结构色图案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而在循环与环保方面,这种塑料实现了闭环。服役结束后,只需加水搅拌即可重新变回溶液,干燥后又能得到几乎相同性能和颜色的新材料;同时,它完全源于天然成分,在土壤中能逐渐降解,远优于PVC等常见塑料。
未来,它的应用前景也相当广阔:避免了有害染料,塑料材质的食品包装和儿童玩具更安全;材料的湿度响应与角度变色特性赋予的额外功能,能让其在防伪和传感领域大有作为。
以羟丙基纤维素为基、借助柠檬酸的多重氢键“插层与锁定”,研究者把液相中的手性液晶有序延续到固态,获得线性可调、明亮稳固的结构色,同时将力学强度推到商用品质的区间,并与现有3D打印和注塑工艺顺畅衔接。结构色不再只是实验室的“炫技”,而是具备工程落地性的材料方案。
或许你会疑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关心塑料的颜色?因为色彩从不仅仅只是装饰,更牵动着资源消耗、环境排放与回收体系的复杂平衡。
从“颜色靠染料”到“颜色靠结构”,这一思路的转变,实质上是把材料科学与可持续理念相结合,让材料自身的微纳结构去选择性反射可见光,从源头减少染料的生产与使用成本、毒性与回收干扰。
东华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为“无染料、可降解、可回收”的彩色塑料提供了现实路径,展示了未来绿色材料设计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Ma, Xu, et al. "Edible Structurally Colored Plastics." ACS nano (2025).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邵文亚(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杨超(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