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儿童剧创作应警惕“伪儿童视角”

发布时间:2025-10-21 22:05:00  浏览量:1

作者:孙丛丛

真正优秀的儿童舞台作品,不应成为成人剧的“简化版”或居高临下充当教育“给予者”,而是要以真诚、平等的视角关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不低估每一个幼小心灵,不忽视每一次情感共鸣。

创作者尊重儿童逻辑,找到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以降低标准、浅表娱乐迎合市场,才会真正建立起孩子与剧场之间的情感纽带。

国庆假期,儿童剧《宝贝儿》在山东济南上演。这部由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作品,曾走进全国200多个城市剧场,至今演出超2500场。它讲述了一个质朴的故事:男孩丁放和他的小伙伴们因为一只名叫“宝贝儿”的小狗,与一位盲老人相识,在充满趣味性的冲突与和解中,学会了理解与关爱。该剧打破成人世界的理念束缚,把情节发展与人物成长、社会问题揭示同步推进,较好地实现了童趣与深度的融合,历经20多年常演常新。

在许多老作品为观众留下经典记忆的同时,一批儿童剧新剧目聚焦多元题材、致力于讲好故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儿童剧市场繁荣的背后,如何平衡好质与量的关系,创作出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培养一代代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当数量丰富的作品为少年儿童“打开艺术之门”时,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有些时候,孩子们走进剧场,看到的是创作者站在成年人立场,以自己的经验、思维和想象去揣测、建构的儿童世界。这种“伪儿童视角”实则是创作上的舒适区和想当然,比如,把儿童世界当作甜腻低幼的“童话乌托邦”,让角色成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工具等,这都容易窄化创作思路,阻碍儿童的独立思考和情感成长。

上述问题的产生,反映了儿童舞台艺术创作领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首先,是源于对儿童心智的误解。有的创作者在潜意识里把儿童与“低幼”画等号,热衷于以卡通噱头、夸张肢体动作、互动游戏营造玩闹式效果,或是用高科技包装代替扎实内容、真情实感,抑或以人物图解和生硬对白强行输出成年世界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处理无疑低估了儿童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不利于带给他们全面、深入的艺术启蒙。其次,是习惯以成人想象代替有效“深扎”。儿童剧《宝贝儿》的成功提供了一条宝贵创作经验,就是每次演出前都会对剧本“动手术”,即融入新的台词语汇和表演体验再加工、再提升,让作品更好满足当下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接受能力。而反观有的创作团队,为了追逐市场,极力压缩作品产出周期,短的可至数周完成,其间,基本没有时间调研细分市场,体验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语言、行为特点等。当创作过程全凭“脑补”,甚至把成人焦虑投射到叙事逻辑之中,剧目的质感与温度也会大打折扣,难以和孩子们形成深层次共鸣。再次,是靠削弱艺术勇气迎合市场。儿童世界同样需要面对好奇、恐惧、嫉妒等多种心理,这是他们认知自我与世界的重要途径。有的创作者害怕冒犯家长、丢失市场,采取了轻松、安全的创作模式,以抽空真实营造虚假“真善美”,以提供“标准答案”取代艺术本应引发思考的功能,这样一来,既关上了与孩子们的沟通之门,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与探索活力。

所以,真正优秀的儿童舞台作品,不应成为成人剧的“简化版”或居高临下充当教育“给予者”,而是要以真诚、平等的视角关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不低估每一个幼小心灵,不忽视每一次情感共鸣。首先,需要观察与共情,而非臆想与捏造。一些儿童剧没有因为观众年龄小而降低艺术水准,而是以新颖的叙事角度和丰满的形象塑造吸引了少年儿童关注。由此可见,创作者尊重儿童逻辑,找到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以降低标准、浅表娱乐迎合市场,才会真正建立起孩子与剧场之间的情感纽带。其次,要拥抱故事的复杂性,而非提供“非黑即白”的答案。比如,歌舞剧《猫神在故宫》把儿童戏剧的主题、内涵与故宫元素结合,设定多种情境和多组角色关系,引发关于友爱与陪伴的思考;儿童剧《宝贝儿》不回避代际隔阂、“空巢”老人等社会性问题,展示出现实主义的温暖底色。这些作品不避讳生活的复杂面,以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展现了对儿童智慧的信任。当舞台转动人性的万花筒,孩子们不再简单区分舞台上的“好人”与“坏人”,便获得了一次感知社会、体验世情的有益成长。(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