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延大咸阳医院成功将叙事家庭治疗融入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护理临床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1 17:26:53  浏览量:1

近年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5%-20%,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青少年焦虑障碍的检出率为16%,青少年对立违抗的患病率通常在1%-11%。家庭功能与支持系统是影响疗效与康复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我院精神病院护理团队积极参与叙事家庭治疗专项工作学习,并将这一心理干预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推动护理模式从“个体症状管理”向“家庭系统疗愈”转型升级。

理念升级:从“干预问题”到“共建叙事”

叙事家庭治疗以社会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一理念与当代精神卫生领域倡导的“去标签化”和“资源导向”高度契合。研究显示,家庭参与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的预后。通过学习,精神心理护理团队逐步摆脱了过去仅聚焦症状的局限,转而关注家庭叙事中的力量与例外,助力家庭重写困境中的自我认同。

临床实践:四大核心技术融入护理全流程

1. 外化对话,将“人”与“问题”分离

我们引导家庭成员共同为“问题”命名,例如将抑郁症称为“情绪黑洞”,将焦虑称为“恐慌怪兽”,将对立违抗称为“愤怒的火药桶”。通过这种拟人化的外化,将问题置于家庭成员之间,而非孩子个人身上。此举减轻了病耻感:孩子不再是“有问题的孩子”,而是与家人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情绪黑洞”的勇士。极大地减轻了孩子的自我谴责和家庭的指责氛围。使护理人员、孩子和家庭站到了同一战线,治疗目标从“纠正孩子”转变为“家庭合力打败问题”,显著提升了治疗依从性。

2. 捕捉“独特结果”,激活家庭资源

护理团队有意识地引导家庭回忆问题之外的“例外时刻”。例如询问焦虑患儿的父母:“上周有没有某个时刻,'焦虑'暂时离开了?那时家里发生了什么?”这些被忽略的积极片段成为家庭重建信心的基石。

3. 重构家庭叙事,共创治愈故事

在健康教育和家庭会议中,护士鼓励家庭成员共同讲述与疾病斗争的经历,并挖掘其中的互助与关爱细节。例如针对进食障碍少女,引导全家构思“如何把'厌食症'请出生活”的新故事,赋能每个成员成为改变的参与者。

4. 书面凭证强化积极认同

当家庭取得进步时,护士协助制作“家庭合作奖状”或“技能证书”,通过仪式化方式固化新身份,增强持续改变的动机。

案例见证:从“对抗”到“同盟”的蜕变

少年小雨(化名)因情绪冲动、网络成瘾入院,家庭沟通充满冲突。通过叙事家庭干预,护士引导全家将“冲动”外化为“火旋风”,并发现当全家合作时,“火旋风”便会减弱。父母逐渐意识到小雨并非“问题根源”,而是家庭共同的“抗难伙伴”。出院时,父亲感慨:“我们学会了并肩作战,而不是彼此指责。”

团队成长与未来展望

这一实践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家庭疗愈的实际效果,使得家庭成员在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护理团队成员在系统化思维和高效沟通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护理团队在处理复杂心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展望未来,精神心理病院护理团队将持续落实“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宗旨,用爱呵护,用心陪伴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家庭团体,将叙事护理理念和方法深入家庭,帮助家庭成员应对心理问题。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保障,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