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火拼”儿童餐,要和西贝抢生意
发布时间:2025-10-21 17:57:46 浏览量:1
从色彩鲜艳的小玩具到各式各样的气球花,商场餐厅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正在使出“浑身解数”。
儿童餐同样展露出了强劲的消费力。2024年初,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曾透露,“过去一年西贝儿童客流超640万人次,儿童餐已成为营收重要支柱。”公开信息也显示,2019—2022年期间,西贝儿童餐营收增长达到415%。
不难发现,儿童正成为家庭用餐场景中的重要决策因素,“带娃家庭”悄然变成了餐饮业争相抢夺的优质客群。
作为“餐饮界八爪鱼”的海底捞,也加大了对儿童餐方向上的投入。近日,海底捞首家“宝宝餐厅”在西安万和城店正式营业,面向3至12岁儿童开放,家长可选择陪同用餐,也可将孩子交由工作人员照看。
这家海底捞宝宝餐厅并非独立门店,而是在原有门店内划设的专属儿童用餐区,提供超过20款定制餐品,并采用回转自取模式供儿童自主选取食物。餐厅共设置15个儿童专属餐位,配备2名专职儿童看护人员,价格为39.9元/位。
早在2013年起,海底捞就提供了宝宝餐和儿童玩具等随餐服务,近年来,海底捞陆续在全国数十家门店更新了儿童乐园设施。2024年7月,海底捞在深圳落地首家亲子友好店,配备约200平方米主题游乐园。2024年年底,海底捞还与猿编程合作开展“边吃火锅边学编程”互动项目,丰富用餐体验。
不过,“设施”与“互动”都只能作为儿童餐的一种引流手段。儿童餐之所以可以撬动整个家庭用餐消费,主要源于家长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注,这也意味着,营养、安全、服务才是儿童餐的核心王牌。
要想家长对品牌推出的儿童餐“放心”,这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一旦出现任何风波,都有可能出现信任崩塌的危机。
一度是国内儿童餐市场领跑者的西贝,在2025年9月陷入“预制菜”风波之后,客流大幅流失,不少宝妈还在社交平台发起抵制,表示“家有宝贝再也不吃西贝”。
一直打着“服务”招牌的海底捞,趁着西贝陷入信任危机的空档,对儿童餐业务不断升级,这样的战略转向,似乎也传递了各大餐饮巨头对儿童餐市场加速争夺的信号。而随着越来越多玩家投身其中,品牌们想要赢得家长们的青睐,也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产品和服务。
从玩具套餐到专业餐
提到儿童餐,西式餐厅中随套餐赠送的玩具,是不少90后、00后的青春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肯德基、麦当劳等就已开始尝试做儿童套餐,在薯条、汉堡、炸鸡等餐食之外,加入小玩具吸引儿童群体。
以麦当劳1979年推出的开心乐园餐(Happy Meal)为例,据食品行业调查机构 Nutrition Nibbles 2012年数据,麦当劳每年售出的开心乐园餐达到30亿份,通过开心乐园餐售出的玩具有15亿个。QSR Magazine2019年给出的数据显示,麦当劳平均每年有20%的营收都来自开心乐园餐。
1990年,中国内地市场出现了第一套开心乐园儿童餐,并在此后随着麦当劳门店的扩张供应至全国,麦当劳平均约四周就推出一档新的玩具套餐。
对比起来,当时的中国餐饮业仍在懵懂阶段,“连锁”“加盟”等经营思路还未在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在炒菜为主的中餐厅,家长们都是从餐桌上选一些清淡、软口、易消化的菜夹给孩子吃,并没有单独的儿童餐选项。
海底捞可以算得上是国内首批关注儿童餐的品牌之一。2013年,海底捞就开始在部分门店提供免费的儿童蒸蛋和单独的宝宝套餐;烤鱼品牌江边城外也在2012—2013年左右推出宝宝餐,单独给小朋友做些细软好消化的餐食。
“我和我老公口味偏辣,喜欢重口味,但宝宝不能吃太咸太辣的,我们出门吃饭的时候肯定首选能提供宝宝餐的门店。”在消费者夏夏看来,火锅烤鱼这类口味较重的门店近年来陆续推出免费儿童餐的举动,更多是出于方便大人顾客的就餐需求。
或许正因如此,率先关注到儿童餐的火锅巨头海底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成为儿童餐行业的领头羊。这个位置,留给了舍得在儿童餐上下力气的西贝。
2017年,西贝率先提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以及“家庭友好餐厅”的发展战略;2022年,“西贝专业儿童餐”正式诞生。2019年到2022年,西贝儿童餐营收增长415%,2022年8月,儿童餐还成为西贝外卖产品销售榜第一名。
儿童餐业务的火爆,折射出新一代家长对于孩子用餐需求的关注,儿童餐“边缘性”地位也正在被打破、重建,餐厅对于健康、营养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码。
儿童餐生意,被巨头们抢着做
一份儿童餐背后,藏着不小的市场。据《2023年中国儿童餐食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儿童餐食市场规模已达3623.27亿元,并预计在 2025 年突破 5000 亿元。
除了市场规模之外,儿童餐饮消费已经成为一项高频的餐饮消费品类。中国营养学会曾发布的一份《儿童在外就餐及相关因素调查报告》显示,6岁至12岁儿童经常在外就餐的比例为44.4%。
这样的消费频率,对近年来增长陷入瓶颈的各大餐饮企业而言,无疑是十分诱人的。
以海底捞为例,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海底捞方面解释称,利润下滑主要受客流与翻台率下降以及产品、场景创新等方面调整初期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接待顾客总数近1.9亿人次,而去年同期的数字是2.09亿人次。
另外,对于像海底捞这样本就以成人餐饮起家的企业而言,儿童餐业务或许也能帮助其锚定儿童背后的家庭客群。通常情况下,儿童外出就餐至少会有1—2位家长陪同,可以直接提升门店的客单价与消费频次。
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我国80%的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50%,家庭儿童年平均消费为1.7万至2.55万元。除了5000亿元的儿童餐饮市场之外,规模庞大的家庭消费场景更让诸多品牌想要“分下一块蛋糕”。
不过,当儿童餐成为品牌们发力的重点方向,儿童餐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白热化。
除了西贝外,九毛九也是目前儿童餐市场表现较为亮眼的品牌之一。
2024年,九毛九儿童餐一年卖出了73万份,其儿童体验店的客群中家庭占比超 80%,单店日销儿童餐超 200 份。聚焦在海底捞所在的火锅市场上,今年5月,湊湊联名IP推出的全新米菲儿童套餐,预计在3个月联名周期内销售2万份。今年6月,呷哺呷哺推出的“童年好食光”限定套餐,双锅底组合、优质蛋白、营养蔬菜及甜品,销售额预计达到208.5万元。
对于“海底捞们”而言,加码儿童餐业务,不仅是对于自身业绩增长的探索,同样也是抵御竞争的关键防守动作。
行业步入深水区,从餐品“卷”到体验
与西贝在儿童餐食材上发力不同,海底捞似乎更想走以场景体验带动亲子消费的路线。
在海底捞首家宝宝餐厅中,餐品也仅涵盖清炒西兰花、炸小酥肉、面条、小汉堡、营养粥等儿童餐常见菜色。据了解,目前该菜单处于试运营阶段,后续将根据反馈优化调整。
而在亲子体验服务上,海底捞则采取了亲子活动和亲子游玩场景两手抓的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造升级。今年7月,海底捞首家亲子友好店也在深圳开业,该店有占地达到200平方米的亲子友好游乐园,包括海洋球波波池、滑滑梯、积木区、沙池区、画画区和投影区。
事实上,受火锅业态本身的口味和用餐形式限制,海底捞难以直接在核心产品上做大幅调整,而研发儿童餐要付出的精力也并不少。
“儿童餐的研发成本要比其他餐食更高。”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主任赵红梅曾表示,儿童餐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生长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同时要注意低油、低盐,减少添加鸡精、香精、味精、人工色素和防腐剂。
综合来看,从 “场景体验升级”寻求突破,或许是海底捞在当下最好的选择。不过,相较于西贝直接从食材发力的业务曲线,海底捞想要从西贝手中成功“抢娃”,似乎也并不容易。
今年5月,西贝专业儿童餐公布升级方向,首次公开儿童餐食材卡,承诺不添加鸡精、香精、味精,不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剂。升级后的儿童餐包括4套儿童成长套餐,还有11道单品可以自由搭配。另外,西贝专业儿童餐业务2025年将进一步延伸升级到“西贝食育课堂” 和“宝贝生日会”业务,补充在消费场景上的新体验。
随着西贝的信任危机逐渐解除,海底捞若未能在这个窗口期成功塑造出自己在儿童餐市场上的核心优势,必将迎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此外,随着海底捞更多亲子场景设施的落地,在游乐设施维护、专业托管人力等方向上也将迎来更高的要求。
餐饮的本质,依旧是产品、服务与品牌认知度的综合竞争,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赢得更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