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空间认知,赋能教育创新——儿童地理学视角下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学术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1 15:51:53 浏览量:1
10月16日,由陕西省社科界学术活动资助的“解锁空间认知,赋能教育创新——儿童地理学视角下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学术论坛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举办。本次论坛由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科联、学科建设与科研处、西部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共同承办,陕西省社科联社会组织管理部副部长张利平出席并致辞。
论坛汇聚了来自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及全省各地100余位幼儿园园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以跨学科对话为核心,围绕儿童空间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实践路径及儿童友好空间构建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注入新动能。
论坛上,浙江师范大学郑素华副教授以《作为“儿童的地方”的童年:一项幼儿地方依恋的实证研究》开启实证研究成果的分享。他研究发现,幼儿的地方依恋呈现“积极-消极-中性”三维特征。郑素华教授指出,幼儿的“人-地”情感具有复杂性,体验与人际功能是影响地方依恋的关键,教育者需关注幼儿背后的心理与社会需求,改进场所设施,优化公共空间管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曲苒教授以《看见儿童的世界: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跨学科对话》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规律。她指出,儿童并非“缩小的成人”,其空间认知遵循独特的“成长阶梯”。她通过“三山实验”“视崖实验”等经典案例,生动展现了儿童空间认知从“主观具象”到“客观抽象”的转变过程,并强调遗传成熟、环境经验、文化语言、教育引导是影响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四大核心因素,其中“丰富的空间探索机会”对认知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青岛大学彭辉副教授从童年地理学视角出发,分享了《童年地理学视野下儿童在园生活的空间体验研究》成果。她通过田野调查与“马赛克方法”展开深度研究,发现儿童对幼儿园空间的认知呈现“大、美、好”的价值感知,彭辉博士呼吁,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的空间需求,关注空间中的动态关系,避免“以时间优先压制空间体验”,真正彰显儿童在空间中的主体性。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李媛园长以《儿童友好型空间环境创设实践探索》为题分享了儿童友好空间创设的实践案例。实践中构建了“氛围-游戏-物质-人文-管理”五位一体的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在空间特质上,强调适配性、丰富性、留白性;打造沙盘游戏室、养殖园、食育互动区、户外建构区等主题场景,以“低结构材料”为主导,支持儿童自主创作与跨区域材料联动。
在开放式研讨与交流环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王瑜教授与一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展开互动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跨学科合作是推动儿童空间认知研究的关键,心理学提供“认知透镜”,地理学提供“空间视角”,教育学则搭建“实践路径”。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儿童空间认知领域提供了一次跨学科对话,为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更搭建了“理论研究者—教育者实践者”的沟通平台。与会者表示,将继续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助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强国建设,真正实现“以空间认知赋能儿童成长,以教育创新点亮儿童未来”。
作者:田婧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