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清华附小的110年教育答卷: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

发布时间:2025-10-20 20:27:28  浏览量:3

民小编说

10月19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度过了她的110岁生日。传承建校时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作为一所大学里的小学,如何迈向小学里的大学?何为小学?何为儿童?清华附小用110年的实践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不止是理念,更是每日实践。一起来看他们如何守护每一粒独特种子的绽放——

2025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迎来建校110周年的日子。

十年前,清华附小百年华诞。老学长杨振宁这位长大的儿童来到母校,和1300多名正在长大的儿童一起见证百年成志教育的荣光时刻。老学长曾多次赠言附小:“学业猛进”“发展自己的兴趣”“宁拙毋巧”,并嘱咐同学们要“努力创建中国的二十一世纪”。

十年后,欣逢附小建校110周年。没有盛大的庆典,没有红毯与锣鼓,校园里回荡的是一部名为《小学》的纪录片中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这所坐落于大学中的小学,选择用最贴近儿童的方式,丈量自己110年的教育历程。

纪录片《小学》将所有的镜头与焦点还给了孩子,这正是清华附小“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理念的生动写照——教育要回到“儿童”本身,倾听儿童成长。“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人无志则不立,这是学习的站立,生活的站立,精神的站立。今日站立学校,明日站立祖国乃至世界的正中央。

纪录片《小学》海报

“纪录片《小学》——成志教育十年之路: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活动现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行动纲领》中写道:“教育,是守护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而非追求统一的标准。”“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不是一句简单的理念口号,而是意味着教育实践从成人的预设转向儿童的真实,从统一的规范转向个性的绽放,因为“每一颗种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日常:

在真实生活中看见每一个孩子

在清华附小,教育的核心场域不在别处,就在与孩子相关的每一个日常片段中。

纪录片《小学》选择了来自不同学段的孩子,记录了他们在校园里的成长轨迹。一年级的小同学们从初入学时的不适应,在老师与同学的陪伴下,逐渐成长为能大声说出“我能继续坚持”的少年;中年段的同学们在热爱的领域坚持探索、研究,从第一次当众分享成果时的紧张局促,成长为能够从容、流畅回答评委老师追问的“小小未来科学家”;到了高年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面临更多“烦心事儿”的同学,尽管在心爱的足球场上多次遭遇挫折,却依然咬牙不放弃,在校级比赛上连获佳绩……

(纪录片《小学》片名设计)

这些真实的故事,折射出清华附小教育日常的核心:教育不是塑造“标准品”,而是陪伴每一个孩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课堂中,学生可以自主发起课题;在评价中,成长的过程与收获重于结果;在关系中,教师更多是“成长的伙伴”。在这里,教育的力量体现在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真诚看见与专业支持。每一个儿童都能被看见,每一种可能都会被尊重,每一份独特都能有所成就。

校园环境:

让空间为儿童成长赋能

清华附小的校园,也是一方为儿童设计、由儿童参与、被儿童拥有的成长空间。

双清苑校区的儿童成志馆里,摆满了孩子们自主设计、制作的作品。从环保手提袋到书法美术成果,这些展品不是装饰,而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表达。馆内一位相关负责老师说道:“孩子们的金点子、设计都有机会在成志馆内展示,作品被选中的孩子们都会十分骄傲地和老师们分享这份喜悦。”

更深刻的是,学校将部分空间设计的权力也交给了学生。儿童成志馆的一面墙上写满了孩子们对场馆设计的建议:“可以增添几个互动区域”“可以再增加一些艺术类板块”“可以在天花板上也增加一些个性装饰”……儿童不再是环境的被动适应者,而是空间的主动创造者。这样的环境设计,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家校社协同:

激活儿童成长的共育磁场

儿童的成长不限于校园围墙之内,而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段美好的小学关系,不仅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和谐的、鲜活的家校社协同。

一位清河分校的学生家长表示,纪录片让他们真切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真实感受到了学校的优质教育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刘宇在活动现场表示,家校社共育是清华附小植根于内心的理念。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一个小学的价值理念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社会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并学习,是特别值得的,也是特别重要的。

在纪录片放映现场,来了一家三代人,他们都曾在或正在清华附小学习、工作。观看影片后,他们深情地表示,110年时光流转,清华附小不变的内核始终是儿童,是百年来老师们那份代代传承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让每一个孩子走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

110周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价值的检阅。清华附小用一部纪录片《小学》作答,交出了一份关于“教育初心”的答卷。《小学》的故事是你的故事,《小学》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小学的故事是“同一个故事”。这份“小学”答卷通过呈现最真实、最日常的学生成长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儿童是什么?小学是什么?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点,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要如何发力?

在清华附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写在每一天的教育实践中。时间刻度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描绘更美好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立在学校的正中央。正如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常说的:“那些被贴上普通标签的儿童,也终将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绽放出独特的人生轨迹。”

走向更深度的儿童立场,走过110年的清华附小用实践告诉我们,“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是真正理解儿童,是科学地支持儿童,更是不断提高教育品质的要求。

在向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奋斗的过程中,这所大学里的小学,正以她深厚而朴素的教育智慧,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发现、被唤醒、被成就,在全面发展的个性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栋梁。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