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提前空巢”不是终点,而是亲子相爱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5-10-20 19:31:19  浏览量:2

□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潮新闻发文《“提前空巢”引热议大一新生家长直呼等娃等得“望眼欲穿”》,提到随着高校开学季,大一新生陆续开启校园生活,父母“提前空巢”现象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文章指出,高校开学季后,大一新生们陆续开启了稳定的校园生活,而在他们身后,一批父母正首次直面孩子的离开,曾经的家变得空旷,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也如潮水般涌来,“等娃回家”成了许多家长的心头执念。

网络上的讨论众说纷纭。有网友直言,部分孩子不愿回家,源于父母过度的唠叨与控制欲;也有父母满怀期待地表示,孩子步入大学后,自己终于能重拾“属于自己的人生”。

而身处其中的亲子双方,感受更为复杂。孩子们渴望挣脱束缚,在独立中证明自我;父母们则困惑于孩子的“突然疏远”,不解曾经亲密的孩子为何变得陌生。这些看似对立的感受,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孩子独立成长带来的亲子关系的重构。

“提前空巢”并非新鲜事。早在2015年,中国青年报就发文《大一新生父母陷“空巢”被指干预子女独立》。报道中,不少父母为缓解空巢焦虑,或劝说孩子就近求学,或租房陪读,甚至不惜辞职远赴孩子所在城市工作。这份近乎执拗的陪伴,与孩子们对独立的迫切渴望,形成了鲜明对比。

究其本质,这是一场亲子情感流向的错位。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是从“全然依恋”到“学会承担责任”的渐变;而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却从“抚育责任”开始,在日复一日的付出中沉淀为“深度依恋”。当孩子踏入大学这一“半社会”环境,前所未有的自由更让他们急于摆脱束缚、证明独立;而父母面对孩子突然“缺位”的生活,自然难以快速适应,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维系原有的亲密联结。

这场角色转变,对亲子双方都是严峻的心理考验,孩子和父母对此都应有更正确的认识。孩子追求独立并非“翅膀硬了不听话”,父母的牵挂也绝非“老糊涂多管闲事”。所有情绪与行为的背后,都是客观上的角色转换期的心态调适难题。孩子要在陌生环境中建立新的社交圈、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学会独立是其生存与成长的必然要求;父母则要从“围着孩子转”的生活节奏中慢慢抽离,重新寻找自我价值。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开这场亲子冲突的钥匙,就藏在双方的理解与行动中。

对孩子而言,独立不应是“断联”的借口,而是能从容处理多元人际关系的能力。若连最亲近的家庭关系都无法妥善经营,所谓的“独立”便无从谈起。不妨试着主动降低父母的焦虑:一句“妈,你们今天吃了吗”,一条分享校园趣事的短视频,甚至只是回复“已安全到宿舍”,都能让远方的父母倍感安心。

对父母而言,“适当放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当与孩子的交流变少时,不必急于贴上“叛逆”“不孝”的标签,要明白他们正忙着应对学业挑战、拓展人生边界。更重要的是,可以试着借这段时光回归自我:拾起搁置多年的爱好、参与社区活动、和伴侣规划一场旅行,重新构建起“不围绕孩子”的生活重心。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而言,亲子关系虽是人生的主心骨,但绝非生活的全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冷漠地放手,而是读懂成长规律后的通透;也不是窒息的束缚,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情。“提前空巢”从来不是亲子关系的终点,而是一场学会“彼此成全”的修行。

大学不只是孩子要学习新的知识,父母也需要学习新的相处方式。从此刻开始,孩子将带着父母的爱勇敢前行,父母也将带着对孩子的信任重启人生,这便是最动人的亲子模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