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视觉化的《摩诃婆罗多》:动画师父亲为儿子绘出的古老传说

发布时间:2025-09-22 18:45:00  浏览量:2

《摩诃婆罗多》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史诗,篇幅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七倍。这部梵文巨著由圣人毗耶娑创作,讲述了约五千年前一场大战的前因后果,卷入无数神祇、人物和支线情节。1922年一位欧洲学者形容它是“一团巨大的混乱”,叙事主线旁布满无尽的旁枝故事与教义。

艺术家、前皮克斯动画师桑杰·帕特尔试图用画笔理清这片“丛林”。他的新书长达400页,以更深沉的色调和锐利的线条重绘这部史诗,计划在10月出版。早在2010年,他的《罗摩衍那》插画版就进入了美国小学课堂;2023年,他推出的YouTube动画《Ghee Happy》把印度神话改编成学龄前儿童能理解的可爱形象。这一次,他希望新版《摩诃婆罗多》能打动中学生,尤其是他12岁的儿子阿尔琼——名字正与史诗英雄相同。

帕特尔在加州圣贝纳迪诺长大,父母是印度移民。童年时,他虽被要求参加每日的冥想或祭祀,却难以理解背后的哲理。他的转折来自艺术:一本印度细密画集让他第一次以视觉方式走进这些神祇与思想。他开始把神明看作角色,并通过绘画进入哲学的深层。

在新书插画中,他特别描绘了克里希纳展现“宇宙化身”的场景。与人们熟知的向英雄阿尔琼显现不同,他还表现了克里希纳向反派杜罗由檀那展示神力、劝阻战争的一幕。插图中,杜罗由檀那只是一个微小身影,对比克里希纳庞大而可怖的形象。这种视觉上的压迫感,象征了神力与人类的渺小。

帕特尔的作品不断在不同层次传达印度思想。在《Ghee Happy》中,他让神祇化身孩童,创造出“最可爱、最快乐”的形象,用轻松方式引入复杂哲理。例如他改编了毗湿奴睡眠导致宇宙消亡的故事,让学龄前儿童通过“午睡”片段体会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编剧甚至创造了“Ned Flanders式”的俏皮用语“nap-a-roonie”,与角色的“宇宙守护者”形象形成反差。

与《罗摩衍那》相比,帕特尔在《摩诃婆罗多》中采用了更扭曲、更写实的风格。他解释说,《罗摩衍那》设定于更完美的时代,而**《摩诃婆罗多》发生在“劫末”,人类正处于衰落期**,艺术必须体现这种颓势。

至于史诗的核心,他认为是“人类认知有限,因而不断做出错误选择”。克里希纳向阿尔琼揭示“行动的道路不可测”,唯一的出路是找到个人的“达摩”——即存在于世的使命。

帕特尔的前作已进入美国校本课程,成为许多孩子首次接触印度神话的窗口。他希望通过《摩诃婆罗多》,不仅让印度裔孩子认识传统,也让各个背景的学生像阅读希腊神话那样,从中获得新的符号与故事资源。与多伦多大学学者阿尔蒂·丹德合作,他更强调以文学而非宗教文本的角度来传递史诗。帕特尔坚信,这种方式将帮助更多人进入这部浩瀚的世界文学经典。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