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青年观察|点亮更多“小橘灯” 温暖帮扶不停步

发布时间:2025-10-17 08:36:28  浏览量:5

转自:河北新闻网

我省发布高校结对帮扶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指引

“哦哦,哦哦”,13岁的阳阳曾经只会用这样模糊的发音称呼“姥姥”,这个智力发育迟缓的男孩过去长期封闭在家。去年以来,在河北省“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志愿者的悉心陪伴下,如今阳阳不仅能清晰地叫出“姥姥”,还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歌——《有你就幸福》。

阳阳妈妈说,这盏温暖的“小橘灯”不仅提升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更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温暖。

今年以来,河北省持续深化实施“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截至目前,团省委已动员团干部、社会组织、志愿者与特殊家庭结成帮扶对子9600余个,9万余人次参与到助残关爱活动中,累计服务超36万小时。

高校志愿者是“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的中坚力量。为推动助残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发展,近日,团省委、省教育厅、省残联、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发布《“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高校结对帮扶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指引》,帮助高校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明确目标、掌握方法、落实服务,为特殊教育赋能助力。

“目前,全省101所大中专院校与163所特教学校建立起长期结对关系,高校志愿者组建115支‘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中心主任李永红介绍,接下来,河北省将通过“结对+接力”机制,广泛动员全省团员、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到2025年底,与孤独症、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结成至少10000个帮扶对子。

结对帮扶,如何更精准聚焦残疾儿童实际困难?

工作指引提出,高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团队将深入特教学校,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摸清残疾儿童在教育、心理、康复、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一校一策”需求台账。

“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的核心在于构建长效服务机制。对此,工作指引明确“六个一”服务标准,即每支志愿服务队配备一名固定联络人、一支稳定服务队伍、一份个性化服务计划、一套详细服务跟踪台账,每月至少一次有效服务、每月至少一次回访。同时,建立志愿者储备库,加强志愿者传帮带,确保服务不间断。

依托相关专业资源,各高校将持续为特教学校、福利院提供特殊教育课程拓展、就业辅导、课程设计等支持服务,为有特长基础的智障、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人一案”的文艺特长开发培养志愿服务。

此外,医学类高校志愿者可协助康复老师开展肢体、语言康复训练,为残障儿童提供医疗检查等专业化康复服务。心理学专业师生及心理咨询师通过“上门+线上”等方式,为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减压服务。

围绕六一儿童节、端午节等节日,河北省将组织高校志愿者与特教学生共同开展文艺演出、手工制作、为盲人讲电影等互动活动。同时,定期组织残疾儿童走进大学校园、博物馆、电影院、超市等场所,开展“乘坐公交车”等社会适应活动,不断提升残疾儿童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近日,在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里“小橘灯”社区驿站,来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燕山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一场以“星宝家庭喘息服务日”为主题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志愿者变身“临时宝爸宝妈”,用耐心与创意开启“花式带娃”模式,为孤独症儿童家庭送去关怀。

“小橘灯”社区驿站是助残服务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小橘灯’社区驿站每月至少开展两次服务,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手工、绘画、烘焙、阅读等课程,面向孤独症患儿照护者开展康复护理、心理疗愈指导。”李永红介绍,下一步,河北省将继续探索用好社区现有场地,组织动员高校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开展社会融合、家长喘息等精准化服务,协调康复机构、医院等入驻社区提供专业支持。

对于心智障碍群体,就业一直是个难题。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孩子长大后从“被助者”变成“自助者”,团省委将联合多部门,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小橘灯”助残培育提升活动、项目孵化基地等,合力挖掘、培育、推广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洗车服务、蛋糕烘焙、手工艺品加工等就业项目,提供就业政策支持,指导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河北省还将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就业服务,鼓励爱心企业提供实习或就业岗位,不断拓宽特殊群体就业渠道,形成以党政群团部门牵引支持、特教学校和企业联动培养、家庭配合支持、社会关心支持的助残就业支撑体系。(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