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读懂孩子内心,了解儿童焦虑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3:26 浏览量:5
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小明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总是惹是生非,比如在操场上运动时,他会故意去撞别人,而且还不愿意道歉,这让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但心理老师在跟小明交谈几次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他的问题其实来源于“焦虑”:由于担心没人愿意跟他玩,所以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由于不敢看别人,所以总是撞到别人;当被要求道歉时,他会更加紧张,甚至说不出话来。表面上看,小明的行为好像是源于调皮、不懂事,但实际上这些行为是焦虑的情绪在作怪。
01
儿童焦虑是什么
焦虑是儿童面对恐惧、压力或挑战时的本能反应,表现为紧张、担心、回避和躯体不适等。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家长的安抚,这些焦虑情绪会过去。但当它频繁、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演变为焦虑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与身心健康。
02
常见表现
儿童焦虑常常表现在情绪和行为上,但有的孩子也会表现在生理上。
情绪层面:焦虑的孩子会出现担忧、害怕、警惕,比如拒绝上课,甚至认为“世界处处危险”,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尝试新的活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有各种担心,比如:“我回答错问题同学们肯定会嘲笑我,老师也不喜欢我了”。有的孩子会表现为过度害怕某个事物,比如虫子、路上的野猫等。
行为层面:焦虑表现在行为上可以是回避新事物、黏人、完美主义、啃指甲、扯头发、坐立不安、咬衣服等等,严重时出现退行(如尿床)。
生理层面:内心不愿意诉说的孩子或者从小被管教的比较严格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在生理上,比如头痛、肚子疼、小便频等。
03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的孩子焦虑的对象和表现不同。
1~2 岁:分离焦虑、突然声响、陌生环境最常见。
2~4 岁:害怕动物、洗澡、想象中的怪物与死亡;如厕训练也可能引发焦虑。
4~6 岁:对医生、暴风雨、战争等宏观威胁敏感,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比如有的小朋友如果白天看到过火灾的信息,那么晚上躺在床上可能会莫名其妙的害怕自己家里着火,这与儿童尚未发展完善的认知功能有关。
6~11 岁:学业压力、同伴评价;上学之后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学校的不适应、对老师的恐惧等,道德感过强也会带来内疚和焦虑。
04
主要成因
先天因素:敏感气质或家族焦虑史会提高易感性。在养育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孩子比一般的小朋友更胆小、想的更多,那么此时就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而不是过多的把他和周围其他小朋友做比较。
家庭环境:父母过度保护、教育方式苛求或反复无常,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加剧焦虑。
负面体验:创伤、身体疾病、校园欺凌等重大或反复的小惊吓,都可能激活“警报系统”,形成持续高度戒备。
逃避与缺乏练习:如果家长由于孩子胆小,就纵容孩子一味回避新情境,会导致孩子缺少成功经验,无法建立安全感,焦虑反而加深。
05
干预策略
共情接纳: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焦虑的时候,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否定或压制。要“跳进洞里”理解他的恐惧,再帮助解读情境。
“轻推”原则:既不过度保护,也不强迫面对。在孩子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暴露,配合成功体验,重建安全感。
技能训练:帮孩子掌握一些应对焦虑的小技巧
•呼吸放松: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躯体紧张;
游戏与角色扮演:通过“过家家”“医生游戏”等安全情境练习应对策略,释放情绪并增强掌控感。
专业帮助:若焦虑伴随显著功能受损(持续哭泣、拒绝上学、躯体症状无法解释),应及时求助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评估与干预。
焦虑本身不是“脆弱”或“懒惰”,而是一套误被激活的安全机制。家长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适度挑战+成功体验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克服焦虑。通过理解、陪伴与科学方法,大多数孩子都能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把它从“洪水”变成“可以驾驭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