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别再忽视!儿童遗尿症,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5-10-09 14:03:43  浏览量:5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尿床是常事,觉得会随年龄增长自愈,无需重视。但实际上,儿童遗尿症是需重视并积极治疗的疾病,以下为家长详细解读。

儿童遗尿症指 5 岁以上儿童睡眠中无法自主控尿致尿床。具体标准:5-10 岁儿童每月至少尿床 2 次,10 岁以上每月至少 1 次,尿量湿透床单且孩子多不会因尿湿醒来。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5-6 岁儿童每月至少 2 次夜间不自主漏尿,7 岁以上每月至少 1 次,连续 3 个月且无明显精神神经异常,即可诊断。

部分继发性遗尿患儿有伴随症状:因先天性尿道狭窄、男孩尿道下裂等继发的,会出现排尿困难、尿流细;继发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的,伴尿频、尿急、尿痛;继发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昼夜均会尿失禁。家长需留意这些表现,及时发现问题。

儿童遗尿症类型不同,病因各异。

原发性遗尿:主要由四大因素引发。一是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无法有效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入睡后逼尿肌可能无抑制收缩致漏尿;二是睡眠过深,膀胱膨胀产生尿意时孩子无法及时醒来;三是心理因素,孩子若觉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变得孤僻、胆小等,可能诱发遗尿;四是遗传因素,若亲属中遗尿症发病率高,孩子患病几率也会增加。继发性遗尿: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先天性尿道问题、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此外,情绪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及鼻炎、腺样体肥大引发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可能诱发遗尿。

儿童遗尿症若未及时治疗,对孩子身心及家庭均有不良影响。

身体层面:孩子皮肤长期接触尿液易引发尿布疹、皮肤炎;尿液滞留膀胱可能致尿路感染,严重时影响肾脏;频繁尿床还会降低睡眠质量,使孩子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层面:尿床会让孩子羞愧、尴尬,打击自尊心与自信心;与同龄人交往时易自卑,影响社交能力;长期受困扰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学习层面:睡眠问题与心理压力会影响孩子在校学习表现,导致成绩下滑。家庭层面:孩子遗尿可能给家庭带来压力,影响家庭成员关系。

治疗儿童遗尿症可采用多种方法,需综合干预。

行为疗法:作为首选方法,包括定时排尿训练和夜间唤醒训练。家长可给孩子制定排尿时间表,鼓励白天定时如厕,培养膀胱控制能力;夜间则根据孩子尿床规律提前唤醒排尿,坚持一段时间助其养成夜间醒后如厕习惯。药物治疗:若行为疗法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和抗利尿药,能调节膀胱功能与尿液生成,减少遗尿。但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可自行给孩子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心理辅导:遗尿与心理因素相关,专业心理医生可帮孩子缓解焦虑、压力,增强自信,改善症状。同时,家长需多与孩子沟通,给予关爱,减轻其心理负担。饮食调整:减少孩子咖啡因、糖分、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摄入;鼓励白天多喝水,维护膀胱健康,夜间则适当减少饮水量,避免频繁排尿。定期随访: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医生会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方案,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预防儿童遗尿症,可从五方面入手。

建立规律排尿习惯:设定早晨起床后、饭前、睡前等固定如厕时间,鼓励孩子养成习惯;同时留意孩子排尿信号,及时引导其如厕,增强膀胱控制能力。注意饮食与水分摄入:避免孩子过多食用含咖啡因饮料和过咸食物;合理安排饮水,保证白天充足,夜间适量减少,防止夜间排尿频繁。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为孩子打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睡眠;睡前避免孩子参与过于兴奋的活动,减少刺激,助其平稳入睡,降低遗尿概率。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给予孩子充分理解与支持,不因尿床责备、惩罚孩子;通过沟通帮孩子树立自信,缓解焦虑;也可借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认识排尿重要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带孩子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排除尿路感染、膀胱功能障碍等致遗尿的生理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获取科学建议与方案。

儿童遗尿症并非小事,会阻碍孩子身心健康与社交发展。家长需正确认识,发现孩子有遗尿症状后及时就医,通过科学治疗与预防,帮孩子摆脱困扰,让其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