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父母批评孩子,这5句话可以大胆说!孩子不会反感(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10-08 21:56:46  浏览量:3

孩子犯了错,到底要不要批评?

答案是:绝大数时候,都应该批评一下。

只是关键在于,父母怎么说?

同样是批评,为什么有的孩子容易走极端,而有的孩子会虚心接受。

因为批评的本质是共情,不是发泄。

批评孩子,下面这5句话可以大胆说!孩子不会反感、不会记仇,反而更懂事。

让孩子在接纳建议的同时,仍然能感受到尊重和被爱。

曾看到一个话题:真的有把碗打碎也不会发火的父母吗?

我想说,有的。

我就是看见孩子打碎碗,洒了水、牛奶,或者不小心弄坏的东西,从来没有发过火的妈妈。

不是说自己多么强大的内心,而是在我小时候,做错事经常被批评。

成人后有了孩子,懂得了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孩子或许比我们还难过。

因为小时候的我没有被善待,我希望,那个小小人儿,不用因为大人的情绪,战战兢兢的生活。

一句充满怒火的“气死我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只会让孩子感受委屈和恐惧。

不如和孩子说一句: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下次拿碗、拿杯子要稳一点,我们一起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其实用“打碎碗”这个日常小事,讲的并不仅仅是碗本身,而是想引导咱们去觉察,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反应。

在亲子关系中,每个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被爸爸妈妈理解。

前几天,我在电梯里看到一对母女,女孩像是考试没考好。

女孩妈妈不停地训斥:你怎么回事?成绩下降了这么多?

女孩辩解道:这次的考试题目有点难。

妈妈立马说:你就是在找借口,没考好就是没考好。

女孩委屈地把头低下了。

在心理学中,“共情式回应“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可以说“我看你因为考试没考好,感到有点难过”。这需要父母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再问“需要我帮帮你吗?”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对立面”的信号。

这会消解孩子的紧绷感,让他感觉被爸爸妈妈理解,被看见,也更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解决问题。

先共情、再出手帮助孩子,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更温暖。

孩子犯了错,咱们不要只顾着指责 ,要学会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

比如,孩子在和小伙伴争抢玩具时,推了别人。

不要总拿“孩子还小”,这个借口来替孩子推脱。

不如试着问孩子:你自己好好想想,推人这个行为对吗?

心理学有个原理:对事不对人。

咱们应该把批评聚集于孩子具体的行为,而不是给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改变,而不是“我”这个人很熊、很坏。

说白了,咱们的批评行为,并非孩子本身;而是聚集解决问题,并非单纯地指责。

孩子单词没背、作业没写,别批评了就结束了。

为什么一些父母觉得孩子不长记性?因为你没有让孩子自己思考,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做?

可以和孩子说:这次因为顾着玩游戏,忘记写作业了。那下次我们怎么才能既玩得开心,又不耽误写作业呢?也许我们可以先写作业再玩游戏?

把“批评”转化为“寻求解决方案”的讨论,让孩子从被动的受训者变为主动的解决者,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咱们在批评孩子后,一定要将“孩子”和“行为”分开。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拥抱他,并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只是不喜欢你这个错误的行为,但爸爸妈妈爱你这个人,是永远不变的。

这既保证了孩子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内心仍然是有力量和安全感的。

大人和孩子,其实一样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修理”。

孩子如果感受到爱和信任,这些话可以成为成长的推力;可如果是控制或者高高在上的语气,那就容易变成压力。

你懂得如何爱孩子、关注孩子、理解孩子,你传达给孩子的批评声就会是善意的、客观的。

这些话语之所以让孩子“不记仇”,正是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共情和尊重的基础上。

让批评的锋芒,被包裹在爱和理解的柔软里。

换句话说,我们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到底是更关注“错本身”,还是更在乎自己内心失控的感觉?

如果我们总是关注“错”,就会陷入情绪的循环中。

但如果能看到孩子本身其实是需要我们的接纳与帮助,就更容易从容一些,亲子关系也能变得更融洽。

因为真正的批评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