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遭遇高血压?“头号推手”可能是它……
发布时间:2025-10-08 20:58:13 浏览量:2
上高中二年级的小韬身高175厘米,体重却已达90千克,他的妈妈忧心忡忡。学校体检时,校医一句“血压偏高,建议家长带到医院看看”,更是让妈妈焦虑不已。回家后,小韬自己测量血压,高压却不到130毫米汞柱。保险起见,母子俩还是来到了儿童医院。在医院走廊的公共血压计上,连续3次测量结果再次拉响了警报。一进诊室,小韬妈妈就着急地问医生:“医生,我孩子是不是已经患上高血压了?”青春期本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黄金期,为何会与高血压这个看似中老年人专属的疾病扯上关系呢?
青少年高血压并非个例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估算患病率为3%~5%,肥胖儿童更高达15%~30%,即每3~4个肥胖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伴血压升高。肥胖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首要危险因素。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这类高血压通常没有明确的单一病因,与肥胖、精神压力、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在青春期较为常见。另一类是继发性高血压,这种类型由其他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畸形等)引发。
结合其明显的肥胖体征,小韬的情况大概率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更具隐蔽性,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但其危害很大,早期即开始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为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埋下巨大隐患。
科学评估不能凭一次测量
孩子是否为高血压,不是一次测量就能下定论的。就像小韬,其血压值会因紧张、活动、测量环境等因素波动呈现暂时性血压升高。因此,如果儿童青少年体检时,有血压偏高的情况,最好到儿童医院进一步规范诊断。
儿童医院测血压有特别之处吗?
首先,医生会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睡眠、家族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准确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体质量指数),检查第二性征等。
其次,儿童医院的血压计有适合儿童尺寸的袖带,可以针对儿童进行更规范的血压测量。医生通常会在安静环境下多次测量,对照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身高的血压百分位数表来判断孩子的血压水平,连续3次非同日血压值≥95百分位,可诊断为高血压。若门诊测量血压确实高,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是诊断高血压的“金标准”,能全面记录孩子一天中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波动情况,有效避免“白大衣高血压”的误诊情况。
最后,如有必要,医生还要进行辅助检查,包括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超声心动图等,一方面是评估高血压是否已对脏器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头号推手”为肥胖
小韬的经历揭示了肥胖与高血压的紧密关联,那么,肥胖的孩子为何容易患高血压呢?这背后有多重机制。
体重增加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血液供应,心脏不得不努力泵血,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壁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会刺激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推高血压。此外,脂肪组织本身也会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导致炎症和血管收缩,扰乱正常血压调节。
特别要注意,儿童青少年期的肥胖,影响的不仅是当下的血压,它还如同一颗危险的种子,几乎会损害身体各个器官,与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紧密相连。而且,此时的肥胖大部分会持续下去,威胁孩子一生的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像小韬这样的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只要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就有很大机会逆转病情。
逆转的核心: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孩子要设定合理的减重目标,切忌盲目、快速节食。初始目标通常设定为6个月内体重下降现有体重的5%左右,或使BMI恢复正常。对小韬而言,先减重4.5~9千克是一个现实且健康的目标。
饮食上,注重调整结构,推荐采用“DASH饮食”。其核心措施是多吃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选择全谷物、鱼、禽肉、坚果;严格控制高糖、高盐、高饱和脂肪摄入。
运动方面,强化体力活动,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相结合。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次、每次不少于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行,运动时心率能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同时,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弹力带练习,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
心理疏导也很重要。肥胖青少年可能因体形被嘲笑,自我认同感低,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负面情绪本身也会升高血压。家长应多鼓励、少责骂,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别只盯着体重数字,避免孩子形成“焦虑—暴食—更胖—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确诊后用药要谨慎
如果接受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控制不佳,或出现高血压症状、靶器官损害以及继发性高血压,就要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儿童用药选择需要十分谨慎,常用的一线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等。需要强调的是,药物只是为生活方式干预和对因治疗争取时间的手段,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管理,实现减药甚至停药。
如果孩子有肥胖或高血压家族史,家长应定期监测其血压。如果孩子出现血压持续偏高或伴头晕头痛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如果孩子确诊为高血压,家长也不要慌张。首先要认识到,孩子血压高,是不良生活方式的预警,也是做出积极改变的契机。青春期的身体可塑性很强,只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坚持综合管理,绝大多数孩子完全能够有效控制血压,甚至摆脱药物,回归健康生活。
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小韬的体重稳步下降了6千克,复查血压恢复正常。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不恐慌、不忽视,用科学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转自:《大众健康》杂志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主任闫银坤、主任医师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