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儿童的身份转变:从中世纪没有儿童,变为现在的父母情感珍宝
发布时间:2025-10-06 16:49:03 浏览量:1
你能想象吗?如今手里捧着手机、刷着短视频的孩子,倘若出生在中世纪,也许七岁就得下田劳作!更令人心酸的是,每三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活不到五岁——这并非虚构的情节,而是几百年前欧洲真实存在的童年写照。为什么那时的孩子几乎没有“童年”可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段令人感慨的历史。
在中世纪,根本没有儿童,只有小大人
中世纪的画作里,儿童个个皆身着那好似缩水了般的成人服装,手中举着酒杯,手里拿着工具,全然就是“小大人”模样。
法国历史学家阿里埃斯一针见血:那会儿根本没“童年”这概念!
孩子就是廉价劳动力预备役,哪有什么专属玩具和学堂?
教会虽会收留弃婴,不过全社会皆默认“娃命由天”——婴儿死亡率竟高达三成之多,父母又怎敢倾注过多情感呢?
在那个时代,高死亡率的儿童,使得父母都不敢过多投入情感
就连法律都“宽容”:疏忽导致孩子死亡,
不追究!
转机直到十七世纪才显现出来。洛克提出“白板说”,着重强调教育能够去塑造儿童;卢梭则显得更为激进,在《爱弥儿》中大声疾呼“让孩子像孩子那般成长”。不过理论终归是理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里,童工普遍仅仅年仅十一岁,可是每天却需要劳作十二小时,机器能够绞断手指,棉尘会侵蚀肺部……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命依然被当作换取面包的代价。
在工业革命时,儿童还无可避免的被当作廉价劳动力,童工就是他们的常态
真正的变革,在19世纪末到来!英国的《工厂法》,将童工拉回;法国的《费里法案》,大力推行义务教育。1924年,首份《儿童权利宣言》终于以白纸黑字,郑重写下:孩子需要特殊的保护。最深刻的转变,深深藏在父母心里——普林斯顿学者泽利泽发现,孩子从“经济资产”这一身份,变成了“情感珍宝”。过去多生娃是为增添劳力;如今养娃则是倾注爱意的长期投资。
随着社会改变,儿童终于能告别童工
回头再看这段历史,不禁感慨:所谓“童年”竟是人类用血泪换来的奢侈品。中世纪的父母并非铁石心肠,而是在生存压力下被迫变得麻木;工业时代的童工也不是天生就有劳碌命,是贫困这把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们四十岁往上的人,小时候谁没经历过,在野地里疯跑、帮家里干杂活的日子?虽不如现在孩子那般金贵,但比之于中世纪,已是云泥之别。
其实“童年”的诞生背后是社会能否给下一代“慢一点长大”的底气。
当社会能成为庇护孩子的大树,这才是儿童能被当成珍宝的底气
当孩子不必着急地,成为劳力;当社会愿意,为他们的游戏与学业买单时,人类才真正懂得了“未来”的分量。
如今有些家长恨不得孩子三岁时就背唐诗,五岁时就学编程,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小大人”的翻版吗?
真正的儿童观,不是把成人的期待,重重地压给稚嫩的肩膀,而是用心地守护,那一份专属于该年龄阶段的懵懂与天真。
毕竟一个文明的高度,不看它建了多少高楼,而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小的成员——你说是不是?
本文AI辅助写作比例:20%
参考文献:
1.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让-雅克·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