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普通萌娃vs回避型依恋萌娃,在亲子关系中有啥表现

发布时间:2025-10-06 08:22:16  浏览量:1

在幼儿园工作多年,我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有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次午睡时,别的小朋友都吵着要老师抱抱、陪着入睡,有个叫轩轩的小朋友却安安静静地自己躺到床上。我当时觉得他很独立,就没多留意。可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时不时偷偷往门口看,眼神里满是期盼。等他妈妈来接他时,他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下子扑进妈妈怀里,只是默默地收拾好东西,拉着妈妈的手就走。

从轩轩这件事我意识到,这种表现背后可能藏着回避型依恋。在亲子关系中,有回避型依恋的萌娃会有一些特殊表现,而且这些表现很容易被家长误解。

他们首先看上去很独立,实际上情感需求都藏得很深。就像轩轩,自己玩积木的时候,虽然玩得很专注,但隔一会儿就会偷偷瞟一眼家长。其实他心里特别希望家长能关注他,可就是不愿意直接说出来。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这样,就觉得孩子省心,不用大人陪着也能玩,却没注意到孩子内心对陪伴的渴望。

而且,他们的身体语言也让人捉摸不透。有个叫瑶瑶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时,看到妈妈来了,脚步不自觉地就往妈妈那边迈,小手也伸了出来。可当妈妈伸手要抱她时,她却突然往后退,躲开了妈妈的拥抱。这种想靠近又退缩的行为,让家长根本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另外,他们求助的方式也很特别。有个叫浩浩的孩子,他想喝水却不直接说,而是故意把桌子上的杯子碰倒。家长以为他调皮捣蛋,批评了他,却没明白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那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回避型依恋呢?其实和平时的养育细节脱不了关系。有些家长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固定。孩子有时候能得到家长的关心,有时候又被晾在一边。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被爱、被关注,慢慢地就形成了回避型依恋。还有些家长,在孩子表达情感的时候,没有好好回应。比如孩子哭了,家长不耐烦地让孩子别哭,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安慰,以后就会把情感都藏起来。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我有几个方法,家长可以马上试试。

首先,要建立规律的陪伴机制。家长每天可以抽出固定的时间陪孩子,比如晚饭后一起看看绘本、做做游戏。时间不用太长,但一定要固定。这样孩子就知道,在这个时间段里,家长是只属于自己的。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会明白自己能得到稳定的爱。不过要注意,陪伴孩子的时候就得全身心投入,可别一边陪孩子一边看手机。

其次,可以采用肢体接触渐进法。刚开始,家长可以轻轻摸摸孩子的头、拍拍肩膀,让孩子慢慢适应。等孩子不排斥了,再尝试拥抱、牵手。就像瑶瑶的妈妈,就是从轻轻摸她的手开始,一点点增加肢体接触,后来瑶瑶也愿意主动靠近妈妈了。

还有,玩情感表达模仿游戏也很有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仿不同的表情和情绪,像开心时大笑、难过时哭泣。然后引导孩子说一说自己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受。通过这个游戏,孩子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也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当孩子主动表达需求或者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及时回应和鼓励。比如孩子说想喝水,家长可以马上给孩子倒杯水,然后夸夸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这些方法操作起来都不难,家长只要用心去做,就能让孩子在温暖、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