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四个小妙招,大家可以试一下
发布时间:2025-10-01 19:30:00 浏览量:1
不知从何时起,陪孩子写作业,成为了破坏亲子之间感情的“第一杀手”。
有一次,我去同事刘芳家串门,来到门口刚要敲门,就听到里面大呼小叫的喊着:你这学还上不上了?整天就知道玩手机,写个作业写的那么潦草,不行咱就不上了,我都快被你气死了。
大约过了三分钟,里面的声音变小了,我才敲了敲门。刘芳打开门的瞬间,我就发现他的脸上憋的通红,但她还是假装热情的把我请了进来。
他家儿子一看我来了,便很有礼貌的说道:薇薇阿姨,你好。我也笑着回了一句,小明,你好,吃饭了吗?
刘芳气呼呼的说道:还吃饭呢,作业才刚开始写,整天写个作业磨磨唧唧的,我真是烦死了。这孩子,真是让我不省心。
我笑了笑说道:刘芳,你光想着让孩子抓紧写作业,把作业写好,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大人都做了什么呢?
刘芳看了我一眼说道:我们大人干什么?早起给他做早餐,然后开始了一天的牛马。下午接孩子放学,又开始给孩子准备晚餐。
当牛马赚钱,照顾孩子一日三餐,除了这些,我们大人还能做什么?我笑了笑,是啊,你说的没错,可你有没有想过,是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呢?
你有没有发现,通过写作业,你和孩子的感情也淡了?你稍等一下,我给你找一篇文章,是一位粉丝三百多万的博主写的。
刘芳打开了那篇文章,仔细认真的读了一遍。不看不知道,原来孩子的学习成长,和我们家长有着这么大的关联?
一个小故事,张女士曾是一个标准的监工。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那双眼睛就像摄像头和探照灯一样,死死的盯着孩子写的每一个字。
孩子一旦写错,立刻指出。结果呢?孩子变得的紧张兮兮的,每写一个字,就会抬头看一下张女士,弄的气氛十分的紧张。
效率极低,弄的亲子关系就像是一只雄鹰正在天空盘旋,寻找着自己的猎物。而孩子就像出来觅食的野兔,边吃边警惕着四周,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这样,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后来,张女士听从的朋友的建议。每晚,他不再盯着孩子写作业,而是拿起了一本小说,坐在孩子对面,沉浸在小说当中。
一开始,孩子很诧异,这是不是妈妈换了一种监督我的方法?但随时一天天的过去,孩子发现妈妈真的是在认真的读那本小说,自然也就慢慢放下了警惕,专注的去写作业了。
大约过了十天左右,孩子的写作业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了不少。儿子对妈妈说道:妈妈,你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踏实。没有了被监视的感觉,写起作业也感觉到轻松了很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当你从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专注的学习者时,你传递的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沉静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像定海神针一般,稳住孩子焦躁的心神。
你的陪伴,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压力和威胁。
固定时空: 建立一个家庭学习角,每天固定时间,全家进入静音模式。
真心投入: 请务必放下手机,真正地读一本书、练一会字、或者处理一些书面工作。孩子能敏锐地感知你是否在“表演”。
闭上批评的嘴: 期间,除非孩子主动求助,否则不干涉、不批评、不催促。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督促。
一个小故事,小明就是一个拖延大师,不但在写作业方面拖延,干什么事都一样。当然,除了玩手机的时候。
有一次,小明的爸爸下定了一个决心。他很平静的对小明说:以后九点半之后不许再写作业了,既然你拖拖拉拉,那就明天跟老师说明为什么没有写完吧。
当天,小明还是不肯写作业。到了九点半,爸爸准时将他的作业收了起来。无论小明怎么苦恼,爸爸都没有改变他的主意。
第二天,小明硬着头皮来到了学校,老师也守着全班同学批评了小明。小明感觉非常的丢人和尴尬,为了不再出现这种情况,小明从那天开始起,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业写完。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原则。让孩子从自身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中接受教育。当我们替孩子承担了太多后果(如催他、求他、甚至帮他写),他就永远学不会负责。有时,一次切肤之痛的教训,胜过父母千百次的唠叨。
具体做法:
事前约定: 与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合理的作业截止时间,并明确告知超时的后果。
态度坚决而温和: 执行时,切忌心软或嘲讽。用平静的语气说:时间到了,这是我们的约定。我相信你能处理好明天和老师的事情。
与老师协同: 可以私下与老师沟通你的教育意图,争取老师的理解与配合,让后果真正落地。
一个小故事,菲菲正在抱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笑的前仰后合。妈妈一看时间,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
本来妈妈想上前直接关掉平板电脑,引发一场必然的哭闹大战。但这次妈妈忍住了,她坐在菲菲的身边,和菲菲一起看起了动画片。
看了几分钟后,妈妈说道:菲菲,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啊?真的很好看。菲菲说出了动画片的名字,妈妈点了点头说道:我记住了。
但是咱们该写作业的时间到了,我们再看五分钟,五分钟后,你自己亲手关掉去写作业可以吗?虽然菲菲很不情愿,但时间一到,还是主动的关掉了电脑。一场潜在的冲突,消失于无形。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粗暴地打断,剥夺的是孩子的自主感和尊严感。
而给予缓冲,则是对他情感世界的深切尊重。这小小的5分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座桥梁,它传达的信息是:“我理解你,并且我愿意与你协商。
具体做法:提前告知,不要突然袭击,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期,给予选择权。你是想再玩5分钟还是10分钟?
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做出选择,他会更加愿意去执行。缓冲时间一到,必须温和坚定的结束,这是建立契约精神的关键一步。
一个小故事,小明的作业总是写的乱七八糟,跟个狗爬的似的。妈妈每天都很愤怒,没有内心的指出哪个需要擦掉重写,也在检查作业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有一天,妈妈对小明说:我们现在立一个规矩,以后作业只要发现三个写的不好的地方,所有的作业都要重新再写一遍。
开始小明还不当回事,继续写的龙飞凤舞。妈妈才看了前面几行字,果断将那张纸撕了下来,让小明重新去写。
小明又哭又闹,可是妈妈根本不吃这一套。写不完,明天你自己给老师一个交代。无奈的小名继续写着,一遍不行,又是一遍。
等小明写到第五遍的时候,妈妈语重心长的说道:小明,如果你第一次就认认真真的写好,还会写这么多遍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争取一次做好。
小明好像也意识到了妈妈说的话,开始认认真真的一笔一划的去写了。虽然第六遍写的不好看,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从那以后,小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去认真的完成。因为他明白了,有些事必须要做好。如果做不好,就要一直不停的重复去做。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规则,就是为孩子走出的一条清晰路径。它看似是一种束缚,实则是安全的护栏。
当孩子明确知道行为的边界和质量的标准时,他反而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无需再在试探父母底线上消耗精力。
具体做法:
标准可视化: 规则不能模糊,最好有样例对比。对事不对人, 执行时,避免说你怎么总是这么马虎,而是说这个字的结构散了,需要更紧凑一些。
及时鼓励: 当孩子第一次全部通过检查时,请给予他真诚的赞美:看,你完全有能力写得这么工整!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硬碰硬的角力,而是一场春风化雨的感染。当我们放下焦虑的鞭子,拿起智慧的锦囊时,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通情达理,更具潜力。
这四个妙招,归根结底,其内核是三个转变:从控制者到引导者,从发泄情绪到建立规则,从为他负责到教他负责。
现在,我想邀请您做一个尝试: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请您从这四个方法中,选择您感触最深的一个,坚定不移地去实践。然后,请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