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系列解读 | 冯继有:播下男女平等的种子,成就和谐发展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01 18:35:36  浏览量:1

冯继有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科研部部长,广东省妇女儿童智库专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9日发布了《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其中第二部分“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为国家行动”中提到,“积极推进大中小学男女平等教育”,以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广东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进中小学,开发了男女平等教育专题课、融合课和实践课,建立示范校661所,培育师资1500余人,在增强男女平等意识、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增进学业表现、减少欺凌违纪等多个方面,对男女学生均有明显效果。

专题课:破除刻板印象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真实的性别问题出发,开展中小学男女平等教育。如小学专题课“情绪我做主”,授课教师同时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小男生哭了被嘲笑为“娘娘腔”,小女生发脾气被投诉是“暴力女”,帮助孩子懂得男生可以哭,女生可以怒,合理表达情绪,男女无不同。针对高中生将先后面临考试科目、大学专业、未来职业的选择与发展的性别限制,尝试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制定生涯规划。

融合课:跨学科的平等教育

中小学男女平等教育与学科课程相关内容统整开发的融合课,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双减”要求。

初中生物融合课“人的性别遗传”,通过设置生男生女怎样由性染色体决定、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为何偏高、这与生物技术有何关系、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等教学环节,将生物教育与男女平等教育融为一体。初中历史融合课“性别平等,始于‘足’下”,从禁缠足切入我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同时,理解了双足解放与妇女解放的关联,认识到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融合课“常用的工具”,教学生用螺丝刀组装小板凳,让孩子们体会到男生女生做得一样好;高中信息技术融合课“数字包容与性别平等”,在算法教学中关注人工智能隐含性别偏见与歧视问题,激发女生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创新素养的动力。

实践课:从校园到社会

组织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男女平等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课呈现更加生动和开放的面貌。小学实践课“性别视角看校园”,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校园运动空间、功能场室、公共厕所、社团培训、课堂教学、饭堂用餐情况,开展“校园资源运用与分配性别差异”的调查。运动空间小组发现篮球场、足球场女生很少,建议学校篮球足球社团多招募女生,设置“女生优先”的场地,鼓励更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课后总结,有学生发现家里大事小事都是爸爸说了算不合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孩子们开始从男女平等性别视角看家庭、看社会。

教材更新:校园文化迭代

教材编写也增强了男女平等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旧版图文为“妈妈忙着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爸爸辛勤工作,是对家人的爱”,带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新修订版已改为“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为家人带来幸福生活”。

男女平等学校文化的建设得到加强。某学校曾有“儒雅正直,君子气度;美丽端庄,淑女风范”的口号,还评选十大君子、淑女,如今取消了这类评选,培养目标也改为“身心健康,蔚为国用”。某中职学校有两位女生参加“广东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竞赛”,刻苦训练赢得佳绩,被作为身边的男女平等榜样大力宣传。

推广与成效

中小学男女平等教育由广东省在2012年率先启动试点,开拓创新了教育模式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2019年就有天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广东、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等13个省(区、市)开展了男女平等教育进中小学。

受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广东省妇儿工委办委托,中国儿童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组成课题组,于2023年10月赴中山、茂名开展调研,考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进校园对中小学生发展的作用,发布于《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的调研结果表明: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有效减轻,性别差距明显缩小;学生体质更健康,对体育更自信,女生身体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心理健康全面改善,特别是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显著;品行发展更为全面;女生对理科兴趣明显增加,高中文理分科性别差异降低,男生对文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业能力文理均衡,女生理科学习能力提高明显;传统职业性别观念发生改变,女生职业选择更为多元。

中小学男女平等教育是从基础上实现“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在中小学生心中播下男女平等的种子,推动女性与男性共同发展、全面发展,成就和谐发展的未来。

2025年

《山西妇女报》《生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