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余名困境儿童重燃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29 08:00:00 浏览量:2
孤独症女孩小雨滴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挖红薯的任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阳阳跟着志愿者老师解出应用难题、低保家庭儿童小锁头第一次走进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这是海淀区以实施民政部“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为契机,为那些被命运蒙上阴影的孩子构建起可感可及的关爱服务体系。
孩子们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参加活动。海淀区民政局 供图
拉网摸排
为1800名困境儿童精准画像
2024年,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2024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资金试点项目的通知》,支持部分县级行政区实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3类试点项目。北京市海淀区入选了其中的“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
以往的困境儿童保障范围,主要覆盖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兜底保障群体。如何让更多困境儿童及时享受到关爱服务?在试点过程中,海淀区民政局推动困境儿童服务保障范围拓展到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及重点帮扶流动儿童,实现关爱服务对象的扩面增量。
为了更好地“看见”这些需要特殊关爱的儿童,海淀区民政局多方联动,实现教育、公安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同步组织29名街镇儿童督导员、662名社区(村)儿童主任,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开展“拉网式”走访。
“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我们对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地毯式摸排,开展巡视探访及入户评估,共摸排出1800余名困境儿童,形成精准到人的困境儿童动态管理台账。”海淀区民政局综合福利科负责人介绍,围绕儿童监护、生理、行为三个风险领域,海淀区设计了12个维度29项指标评估表,同步进行家庭监护风险与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建立“红黄蓝绿”四级风险分类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儿童-家庭-社会”三维精准画像,为帮扶提供依据。
跟进指导
定制个性帮扶方案服务上门
“通过走访摸排,我们发现,相较于基本物质保障,许多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需求已转向了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综合发展等层面,需要我们提供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摸排出来的中高风险等级困境儿童,海淀区定制了个性化帮扶方案,聚焦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集中需求,提供“家庭跑腿”变“服务上门”的嵌入式服务,为其中40余名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入户康复指导、科学养育示范、亲子沟通技巧等个性化帮扶服务,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将家庭场景转化为持续性康复训练阵地,切实提升家庭照护能力与支持水平。
探访1
小雨滴能全程参加活动了
见到小雨滴的时候,她还没有完全从参加采摘活动的兴奋中走出来,一会儿拉拉妈妈的手,一会儿拽着康复老师的袖子。虽然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但妈妈却能感觉到她的高兴。
小雨滴今年13岁,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海淀区民政局个性化帮扶的困境儿童之一。
小雨滴的爸爸身体不好,辞职在家照顾女儿。小雨滴的妈妈是一名教师,整个家庭的开支全部来自她的工资收入。
“说实话,我的孩子不能正常和人交流。”说起女儿的情况,小雨滴妈妈眼中含着泪光,有一回带女儿去看电影,她忽然发起脾气,将一桶爆米花撒到前面好多人身上,“为此,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家都将自己封闭起来,连家门都不愿意出,更别说参与活动了。”
“我们发现,小雨滴的父母一直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她的父亲。在两个小时的评估过程中,他全程站在女儿身边,生怕女儿表现得不好。”社工老师谢蔚告诉记者,他们还发现小雨滴的爸爸经常训练女儿背唐诗,但女儿不配合,他会变得更加焦躁。为此,他们给小雨滴开的第一张“处方”就是先改变家长——要对孩子有客观中立的认识,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改变家庭氛围,才能对女儿有更好的支撑。
在后续的一对一课程中,社工们引导、示范如何带着小雨滴择菜、换衣服、表达情绪,让家长学会提升孩子保护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还积极鼓励他们走出去,带着小雨滴参与区里为困境儿童专门打造的活动——到海淀剧院看电影、去汽车博物馆看汽车、爬百望山森林公园、到农业观光园挖红薯摘葡萄……
“现在的活动,她都能全程跟下来了。前几天,我带着女儿去逛商场,给她买衣服,换了好几身,她一点儿都没闹!”小雨滴妈妈说,“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
探访2
小阳阳笑容越来越阳光
在香山脚下一个村落的巷子里,10岁的阳阳正坐在家门口的矮凳上,和一位大学生志愿者下象棋,胖嘟嘟的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
其实,这里算不上是他的家——父母带着一岁多的妹妹租住在这个沿街的小开间里,他则因为是高敏感体质,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住在同村的姥姥姥爷家。
阳阳妈妈因视力一级残疾无法工作,父亲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即俗称的躁郁症,无法就业,一家人靠着低保和姥姥姥爷的勉力支撑维持生活。
屋漏偏逢连阴雨,阳阳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是高敏感体质,动不动就过敏、发烧、哮喘……上医院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连正常上学都无法保障。家庭的环境和自己的健康情况,让小阳阳很是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
“我们俩都没有什么文化,我也只能模糊地看个影儿,孩子的学习是一点儿帮不上忙!”阳阳妈妈说,困境儿童评估调查时,他们提出希望能给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因为断断续续地上学,阳阳的数学、英语都不是很好,家庭也根本没有能力请老师给他补课。
经过评估,阳阳属于中高风险等级困境儿童,被纳入个性化帮扶之列。社工们不仅定期上门关注阳阳和妹妹的生活情况,还为阳阳对接了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末都来帮助他补课,带着他矫正读音,了解语法,给他讲解数学的应用题。志愿者们发现小阳阳对下象棋很感兴趣,还买来象棋,每次都陪他下两盘。
如今,阳阳的学习成绩在慢慢赶上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阳光,每周都盼着社工阿姨和志愿者哥哥的到来。
赋能发展
推动关爱服务覆盖整个家庭
在试点过程中,海淀区突破传统模式,以“角色重构·实践赋能”为理念,围绕“监护指导-学业提升-心理疏导-权益保障-素质拓展”五维支持,组织法制宣传、兴趣培养、社会融入等主题活动,让困境儿童服务从“保障生存”向“赋能发展”转型。
“目前已经举行了各类主题活动140余场,参与的困境儿童3000余人次。这个暑假,我们还为低保家庭儿童组建了‘小小志愿者团队’夏令营,在流动儿童聚集社区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关爱在‘家门口’落地。”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这一过程中,海淀区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建设“海淀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南部分中心)”,弥补困难儿童因家庭困境而限缩的学习实践机会;还链接了北京康泰文化艺术基金会、北京常瑞公益基金会、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等慈善资源,组织困境儿童家庭在暑假期间走进泰康美术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阿里巴巴科技园区等知名企业和机构,提升儿童文化获得感与精神素养。
“我们将总结试点经验,加快完善分级、分层、分类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模式,吸引更多优质服务资源,持续推动关爱服务从儿童个体延伸到整个家庭,确保关爱保护更加可感、可及,不断拓展受益范围,使更多群体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探访
小锁头有了学习新目标
8月24日,7岁的小锁头跟着妈妈第一次来到位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二层的创空间。
“社区儿童主任告诉我们有这项活动,我在小程序上报名时,看到好多专属的‘儿童关爱服务课程’。”小锁头的妈妈告诉记者,他们家是低保家庭,此前很难有机会让孩子参与这样的活动。
看着清澈的茶水瞬间变黑、亲手用喷壶“抓”住彩虹、追着“干冰大炮”打出的白色云雾奔跑……在创空间里,小锁头沉浸在科学表演秀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做这么酷的实验!”他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在“青服中心”微信小程序里搜索儿童关爱,显示有近20个项目,包括光影实验室、北京大学参观、循声解案科学课、探客教育等,这些课程都是专门面向海淀区困境儿童的。
“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活动设计之初,我们就紧扣他们在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上的缺口,以‘赋能’为核心打造特色活动,计划开展70余场公益课程,预计覆盖2000余人次。”宋庆龄青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实际效果来看,各项活动已对孩子们产生积极引导作用,接下来他们将与海淀区民政局配合,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链接更多社会资源,让困境儿童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家长感言
“当社区儿童主任带着专业社工敲开门入户评估时,这么多年的彷徨、委屈、担心仿佛找到了宣泄的途径,看着孩子不断进步,我们也重燃了希望,感谢‘被看见’!”
—— 孤独症谱系障碍女孩小雨滴妈妈
“我们去看了升旗,和仪仗队员互动,走进了天安门地区专属活动教室,逛了故宫,我们还约上了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活动,这是我们根本无法给予孩子的见识!”
—— 一位低保家庭学生家长
“我们看到了社区和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活动,也在积极参与,确实打开了孩子的视野。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维的支持,比如送教上门,或者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这是靠我们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
——一位残疾儿童家长本报记者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