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次发生严重踩踏悲剧:万人场地涌入2.7万支持者致39人遇难,含8名儿童与16名妇女
发布时间:2025-09-29 00:16:12 浏览量:1
印度再次发生严重踩踏悲剧:万人场地涌入2.7万支持者致39人遇难,含8名儿童与16名妇女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09月28日 17:30 湖北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9月27日晚间发生严重踩踏事故,已造成至少39人死亡,其中8名儿童及16名妇女,另有51人仍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事发地点位于该邦首府金奈郊区一片原定容纳一万人的空地上,组织方泰米尔胜利大会党(TVK)仅部署500名警员。
然而当晚7时45分,主角、影星兼党魁维杰到场时,现场已涌入约2.7万人,是申报规模的近三倍,场地内外被挤到“连呼吸都困难”。
维杰原定中午12时登台,却因行程延误7小时,数万名已在闷热雨季中暴晒数小时的妇女、儿童在焦躁与干渴中突然向宣传车方向涌动,前排人群被路障绊倒,后排继续推挤,连锁踩踏瞬间形成。
停电加剧黑暗,警棍驱散传言放大恐慌,救援车辆因人山人海难以驶入,最终酿成包括8名儿童、16名女性在内的39人当场窒息或挤压死亡。
邦政府宣布向每户遇难者家属赔付100万卢比(约8万元人民币),伤者10万卢比。
印度总理莫迪、总统穆尔穆在社交平台发文哀悼,并下令启动行政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维杰曾在登台前察觉异常,停演并向人群投掷瓶装水试图降温,却未能阻止悲剧。
维杰(Joseph Vijay Chandrasekhar),1974年6月22日生,是泰米尔纳德邦土生土长的顶级影星,也是此次踩踏集会的发起者。
1992年,他凭借父亲执导的《明日的判决》出道,此后30余年主演60余部商业片,连续刷新泰米尔语电影票房纪录,被粉丝称为“伊利亚拉”(意为“人民的国王”)。
2002年起,他多次代言可口可乐、钦奈超级国王板球队,广告形象深入人心,为其积累跨圈层号召力。
2017年后,维杰开始在社会议题上公开表态,2024年2月正式组建“泰米尔胜利大会党”(TVK),以“青年就业、邦权自主”为口号,目标直指2026年邦议会选举。
凭借银幕英雄形象与民粹议题结合,他在南部选区支持率迅速攀升,这场原定1万人、最终涌进2.7万人的造势集会,正是其“明星光环”转化为“政治动能”的缩影。
此次事件把印度大型活动“超员—缺预案—救援迟滞”的老问题再次暴露。
场地申报与警力按1万人配置,实际却容近3万人,现场无分流通道、无应急照明、无广播疏导,救护车因拥堵被迫停滞外围。
对比上海外滩跨年“人流热力图+限流围栏+分级疏导”模式,泰米尔纳德邦的集会管理仍停留在“估算人数、象征布警”的阶段。
明星光环与选举激情叠加,若无刚性容量红线与实时人流监测,悲剧便不再是偶然。
回溯印度公共活动史,类似“超员—失序—踩踏”的循环已多次重演。
2025年1月29日北方邦大壶节“玛哈库姆”沐浴,官方预控1亿人、仅普拉亚格拉吉一地上午即涌入3600万,结果30人窒息死亡。
2024年7月2日北方邦哈特拉斯宗教集会,批准8万人、实到25万,离场通道坍塌,123人遇难,为近十年之最。
2023年比哈尔邦朝圣节暴雨停电,2022年马哈拉施特拉火车站月台突变,均致双位数死亡。
再往前,2013年拉坦加尔庙桥塌引发踩踏115死,2008年焦特布尔山顶庙168死,2005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宗教游行258死。
数字层层叠加,暴露的却始终是同一套短板,容量虚报、警力不足、通道缺失、应急迟滞、谣言难控。
当政治、宗教或体育激情叠加人口红利,若基础设施与管理手段不能同步扩容,悲剧便如同定时炸弹,被“下一次狂热”准时引爆。
放眼全球,踩踏悲剧并非哪一国“专利”,三大“高危场景”,宗教朝圣、体育赛事、节日狂欢,一再重演几乎相同的死亡剧本。
2022年10月29日,韩国首尔梨泰院万圣节狂欢把“城市休闲”变成死亡陷阱,一条4米宽、40米长的下坡巷弄涌入约10万人。
156名以20岁青年为主的参与者被挤压、叠压致死,舆论直指警方未提前限流、政府缺预案。
韩国国会随后通过《灾难及安全管理基本法》修正案,强制大型活动须提前报备人流管控方案。
2022年10月1日,印尼东爪哇省玛琅坎朱鲁汉足球场因主队失利后球迷冲入场内,警方发射催泪瓦斯导致看台恐慌,出口大门仅半开,133人死亡,其中含40余名儿童。
国际足联随即修订《竞赛安全条例》,全球球场禁用刺激性驱散武器。
2015年9月24日,沙特麦加米纳“射石”仪式现场,高温、疲劳与逆向人流叠加,沙特官方通报769死,多国驻沙使馆汇总名单则显示逾1300人遇难。
事件迫使沙特政府引入电子手环、分区预约制,并首次允许女性参与朝觐安保。
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金边送水节钻石岛桥,因“桥体晃动”谣言引发对向人流冲撞,官方确认353死393伤。
事后柬埔寨废除全国所有悬索桥上的商业摊位,并在节庆期间部署军方浮桥分流。
2005年8月31日,伊拉克巴格达底格里斯河“伊玛目穆萨·卡齐姆”桥,同样因“自杀炸弹”谣言导致朝拜者掉头狂奔,桥栏断裂,965人被踩死或溺亡。
伊临时政府随后将大型宗教活动安保权限收归内政部,并规定桥梁单向通行。
1990年7月2日,沙特麦加朝觐隧道踩踏造成1426死,至今仍是现代史最惨重踩踏纪录,事件直接催生沙特朝觐部的“人流热力监测”系统。
1989年4月15日,英国谢菲尔德希尔斯堡球场,96名利物浦球迷被挤死于前方铁丝网前。
警方最初将责任推给球迷酗酒,后经独立调查确认警方失职,英国政府遂全面取消顶级联赛站立看台,并颁布《足球观众法案》,确立“安全证书”制度。
从首尔巷弄到麦加峡谷,从爪哇球场到泰晤士河畔,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死亡公式如出一辙:容量高估、通道不足、谣言助燃、救援滞后。
技术可以升级,立法可以补漏,但只要超高密度人群与有限空间、失控信息相遇,下一次“集体恐慌”仍可能引发踩踏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