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被欺负,爸爸让“打回去”,结果孩子的处理打脸众人

发布时间:2025-09-28 23:00:40  浏览量:1

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内容:“晚上与老公带娃去逛街,他爸拉着孩子的手在排队买东西,突然过来一个小孩对着我儿子撞了一下。当时孩子被吓呆,他爸心急揪住那小孩子的衣服,告诉儿子打回去。结果我儿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敢打。对方家长过来质问,为何这样对他家小孩子,我把看到的来龙去脉告诉他,旁边的人也帮忙作证,结果对方来了一句‘孩子还小,算了吧。’朋友们,这事换做是你,会怎么算了?”

接下来的评论中大都是:“打回去,这是什么小孩,他家长不管你替他收拾”;也有人说:“小孩子确实不好处理,你说对方大人我们能理论,对方是个孩子就没办法了”……总之,大部分的留言都是一种“不在自己身上不疼”的样子。我发信息向她询问情况,她说:“最后家长带着他儿子道歉了事儿。这个结果是我儿子自己提出来的,我尊重孩子的意思,但回家还得好好谈谈”。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给她点赞回应。一是赞她忍着怒气没有自己替孩子打回去;二是赞她在心疼孩子的基础上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三是赞她选择回家以后再与孩子认真谈今天所面对的情况。

“孩子被欺负你会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都在面临的问题。曾经在北京卫视《妈妈听我说》节目中,宁静也被问到这个问题,她回复道:“我的教育方式比较野蛮,被欺负了,打回去。”

这同样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能瞬间出气得到解决。但家长是否想过,让孩子直接打回去会有怎样的连锁反应?

反应一:“以暴制暴”

我曾亲眼看到过“以暴制暴”的场面,堂弟被同学欺负,带了十几个人与对方约架,拿着“武器”互殴,最后被学校老师赶来制止。与电视情节一模一样,“被欺负,打回去”,这是爸妈教他的方式。

所幸没出伤及性命的事情,倘若不知轻重地打回去,无论伤到哪一个都是爸妈以及孩子难以承受的结果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发布过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13-15岁的学生中,有一半表示他们曾经在校内遭受过同伴的暴力。

这种校园暴力大部分来自同学之间“你来我往的刀光剑影”。也许可以文明解决,只是大部分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学会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

反应二:认为暴力处理问题是允许的

父母让孩子面对欺负打回去,是大人当下的处理方式,因为孩子尚未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打回去都是出于“爱子心切”,极少有人喜欢动不动就用“武力”解决问题。

只是,当我们告诉孩子“打回去”的那一刻,在孩子的心里会生出一个想法“暴力处理”问题是被允许的。

《奇葩说》中有一期节目是关于“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其中臧鸿飞说了这样一段话:“应当明确家长出头的时机,当出现明显的伤害时,家长就应当介入并制止,若是无害的打闹,家长就不应该干涉,因为这是孩子认知社会的正常过程,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人际交往的精彩。”

我也认为,面对孩子被欺负的情况,家长不能一着急就想着让孩子打回去,而是应该有条理地处理问题。

首先,鼓励孩子说出被欺负经过,了解事情来龙去脉。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被欺负,父母根本不知道。一方面孩子不愿意说,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平时情绪观察不够。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及时了解到孩子被欺负的经过。

因此,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养成与父母积极沟通的习惯。这样家长即使不在现场,也能了解到孩子被欺负的经过,给孩子合理的处理方式。

其次,与孩子研究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艾克里森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让儿童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

作为二胎妈妈,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孩子是事件主要人物,解决问题是围绕孩子,想法以及如何处理都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对孩子的重视,还是尊重并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而同学、伙伴是他们在离开家人之后接触到的群体。一个很重要的群体,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与这些人度过。

因此,孩子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遇到问题如何解决。面对被欺负的问题,可以与孩子讨论几个方案,并且鼓励孩子在不伤害自身的情况下,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即使孩子选择打回去的方式,家长也要与他站在同一战线。让他知道,爸妈在背后支持,给他底气。

最后,跟进孩子处理结果。

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方式,但不参与面对面解决,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尊重。《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提到一种“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

因此,选择跟进事情处理结果,来了解后续事件的发展。

如果因为胆小没有得到解决,家长鼓励孩子,或者带着孩子去找对方,但不参与解决,给孩子底气。如果有部分选择动手解决问题的,更需要了解后续,便于重新找到解决的方式,或者让孩子了解打架并不能一次解决问题,选择更理性的方式。

上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在现场了解到始末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从结果来看,孩子被教育得很好,而朋友的育儿方式也值得点赞。

望其他的爸妈在遇到这种事情,保持冷静,再去客观处理,处理方法以孩子的为主。

枕边育儿寄语:

迄今为止,我家俩孩子好像并没有让我有担心的地方,不过未来的路很长,面对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一定会经历弱势群体所经历的问题,我希望他们能有面对强势力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