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隆中对》之亮躬耕陇亩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28 15:57:03 浏览量:1
《隆中对》第一段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评论
《隆中对》的开篇第一段,虽仅寥寥数语,却如一幅精妙的素描,为诸葛亮这位传奇人物的出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技巧与历史信息。
内容解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状态和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形象与志向:“躬耕陇亩”点明其隐居生活,但“好为《梁父吟》”(一首感慨时局、忧伤战乱的歌曲)暗示他并非不同世事,而是心系天下。“身长八尺”写其伟岸仪表。“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则直接表明其胸怀匡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外界反响:“时人莫之许也”写出当时普通人对诸葛亮自比的怀疑,这形成了反差和悬念。而“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则通过两位友人的认同,从侧面暗示诸葛亮并非妄自尊大,为其才能的真实性提供了支撑。✍️ 文学手法
陈寿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
多角度刻画:通过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行为与自比)与侧面烘托(时人的不解与朋友的认可)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也为下文徐庶推荐、刘备三顾做了铺垫。对比与悬念: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自信与“时人莫之许”的普遍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制造了悬念——诸葛亮究竟是夸大其词还是真才实学?这激发了读者的好奇,也为后文隆中对策的精彩亮相蓄势。语言的精炼:短短几句,勾勒出诸葛亮的生活状况、兴趣爱好、体貌特征、平生抱负及社会声誉,体现了《三国志》“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特点。历史背景与人物塑造
诸葛亮选择“躬耕”并“好为《梁父吟》”,在汉末乱世中,可能带有避世待时的考量,并非纯粹的隐士,而是在观察时局,等待值得辅佐的明主。段中对诸葛亮志向才能的铺垫,与后文《隆中对》中他展现出的对天下大势的深邃洞察力和宏大的战略规划相呼应,使人物形象的展现循序渐进,真实可信。这一段作为《隆中对》全文的“文眼”或序幕,成功塑造了诸葛亮胸怀大志、自信沉稳而又暂未广为人知的隐逸智者形象。它奠定了诸葛亮在历史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其笔法对后世理解诸葛亮其人以及《三国志》的文学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隆中对》第一段以其简洁传神的笔法,巧妙运用多种文学技巧,成功塑造了诸葛亮的初步形象,为后文隆中对策的展开做了完美的铺垫,体现了陈寿作为史家的高超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