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确诊白血病!儿童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癌症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5-09-28 11:54:00 浏览量:1
小浩发了点低烧,脸色发白,饭也不怎么吃。
小浩妈妈以为是着凉了,拿了点退烧药,又熬了碗鸡汤。可小浩连喝汤的力气都没有,眼睛睁着,却像没睡醒似的。她心里一紧,抱着孩子就去了附近的诊所。
医生一开始也没看出什么大问题,说可能是病毒感染,建议回家多休息。可是到了晚上,小浩开始频繁鼻出血,怎么也止不住。孩子的嘴唇白得像纸,眼眶凹陷,抱着就哭。小浩爸爸看着孩子那副样子,整个人呆住了,像是被人从背后砸了一棍。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去了大医院。抽血、化验、骨穿,一连串检查让人心惊胆战。结果出来那天,小浩妈妈没哭,只是坐在长椅上,抱着孩子,一动不动。医生说得很清楚,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要立即化疗。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是不是不该让小浩吃那么多糖?是不是家里的油漆味太重?是不是那次发烧拖得太久?
可没人能回答她的问题,医生也只是说,白血病的成因复杂,很多时候是无法预防的。
儿童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恶性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它主要表现为骨髓中的白细胞异常增殖,这些异常细胞无法正常执行免疫功能,反而占据了健康细胞的位置。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比超过七成。还有一种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虽然较少见,但进展更快。
儿童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病毒感染、环境污染以及某些化学物质暴露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患儿并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这也是让家长最为无助的地方。
早期的白血病症状常常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或其他小毛病。比如发烧、乏力、食欲差,这些在孩子身上太常见了,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出现,就需要提高警惕。
孩子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瘀青、频繁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信号。还有一些孩子会因为贫血显得脸色苍白、心跳加快、活动耐力下降。
当癌细胞浸润到骨骼或关节时,孩子可能表现为骨头痛或关节痛,这时常常被误诊为生长痛或风湿。
如果孩子反复感染,比如感冒刚好又发烧,或者小伤口长时间不愈合,也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白血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尤其是3-6岁的儿童,如果出现上述多种症状的组合,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哪怕只是排除风险也好。
诊断白血病主要依靠血液和骨髓的检查。首先是做血常规,如果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的数量异常,就要进一步检查骨髓。
骨髓穿刺是关键步骤。通过取出骨髓样本,医生可以观察有无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但对确诊至关重要。
有时还需要做染色体分析和基因检测,以进一步判断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这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在现代医学支持下,很多儿童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系统化疗后,五年生存率已经超过85%。
治疗过程并不轻松。孩子需要经历多个疗程的化疗,有时甚至需要放疗或骨髓移植。同时,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如感染、贫血、呕吐等,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医学进步,生存率大幅提升,希望远比过去多了许多。
首先是提高警惕,但不要恐慌。孩子偶尔发烧、疲倦不代表就是白血病,但如果症状反复、持续、并伴有其他异常,就该及时就诊。
其次是关注生活环境。虽然白血病的致病因素复杂,但减少孩子暴露在有毒化学物质中的机会总是有益的,比如尽量避免新装修后立即入住、减少农药接触、少吃加工食品等。
再者是保持孩子的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增强身体免疫力。虽然这些不能绝对预防白血病,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支持。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个稳定、积极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李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4):271-275.
2. 陈志刚,刘婷婷.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与干预[J].临床医学,2021,41(6):45-48.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儿童白血病流行趋势报告[R].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