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脾虚内热是罪魁祸首!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9-25 17:18:13 浏览量:1
中医认为,抽动症是一种“阳有余”的状态,也就是孩子体内阳气太亢奋了。阳气一亢奋,这些身体的部位就会不受控制的乱动。
1.食积化热,积食郁堵在胃肠里,郁而化热,从而产生过亢的阳;
2.阴津不足,阴津太少无法制约阳气的亢盛,导致体内阴阳失衡。
把这种体质的偏颇纠正回来,抽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1岁男孩,半年前开始出现频繁眨眼、耸动鼻子,时伴有“吭吭”的清嗓子声。三个月前,因期末考试压力大,症状加重,新增不自主耸肩动作。
患儿平时食欲不佳,挑食,喜食零食、冷饮,大便时而干结,时而稀溏。睡眠尚可,但入睡后易翻身、磨牙。性格较为急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刻诊:舌质偏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细弦数。
辩证:其本为脾虚阴亏,其标为肝旺化风、痰热内扰。
方法:健脾滋阴,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开方: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地黄、山药、山茱萸 、菊花、钩藤、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
一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清嗓子、耸肩频率明显减少,眨眼、耸鼻有所减轻。食欲稍增,大便成形。
两个月后,诸症基本平息,仅在疲劳时偶有轻微眨眼。面色转润,食欲改善,情绪较前平稳。再以健脾益气、滋水涵木巩固一个月。
三月后电话随访,患儿症状未再反复,课堂专注力提升,学习成绩亦有提高。
总而言之,抽动症并非难以攻克的难题,它不过是身体阴阳失衡的外在表现。针对火盛伤阴和脾虚阴亏的根本,通过滋水以涵木,使阴阳重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