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那兔》破圈秘辛:2.1亿播放+官方力挺,它如何唤醒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25 17:10:00  浏览量: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咱后面简称《那兔》)在B站火得有点离谱,我前阵子刷的时候特意看了眼数据,追番的人都快600万了,第一季播放量直接破了2亿。

要知道这动画最早2015年就播了,搁现在还能有这热度,可不是随便一部动画能做到的。

一开始我还以为《那兔》是官方专门做的历史科普片,后来才知道,它是从一部漫画改过来的,原作者是个军迷漫画家,叫林超,网名叫逆光飞行。

听说他最早在军迷论坛连载漫画的时候,就圈了一波核心粉,大家都觉得他用轻松的方式讲历史,比干巴巴的文字有意思多了。

后来改成动画,这股子“军迷视角”也保留了下来,看的时候能感觉到,创作者是真懂历史,也真懂年轻人喜欢啥。

《那兔》的季播节奏也挺讲究,从2015年3月播第一季,到2019年第五季,中间间隔不算太长,刚好能让观众记着剧情。

最妙的是每集就8分钟左右,你想啊,现在大家刷手机都是碎片化时间,太长了没耐心看完,太短又说不明白事儿,8分钟刚好,既能把一个历史片段讲透,比如南昌起义、原子弹试爆这些,又不耽误你刷下一个视频。我身边好多人都是吃饭的时候看,一集刚好吃完,特别适配日常节奏。

它能火,B站这个平台也帮了大忙。全网虽然有11个平台播,但就属B站最热闹。

上面的弹幕太有氛围了,看“抗美援朝”那段,满屏都是“兔子加油”“此生无悔入华夏”,你本来可能只是随便看看,被弹幕一带动,情绪立马就上来了。

而且B站上还有好多UP主做《那兔》的细节解析,比如哪段对应真实历史,哪个角色原型是谁,这些二次创作又帮动画吸了一波粉。

《那兔》最绝的一点,就是用动物当角色代表国家。兔子代表中国,白头鹰代表美国,脚盆鸡代表日本,毛熊代表苏联,一看就明白,不用费劲记。

本来以为这种设定会很幼稚,后来发现完全不会,早期的兔子看着软乎乎的,像刚成立的新中国,没那么强的实力,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后来兔子慢慢变“硬气”,比如中印边境反击战那段,兔子该出手时就出手,特别符合咱们“温和但有底线”的外交风格。

对比课本里的历史,《那兔》把复杂的事儿简化了,但没瞎改。

从《南京条约》的近代屈辱,到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的奋斗,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搞原子弹,还有后来的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甚至银河号事件、1998抗洪这些,都能在动画里找到对应片段。

我印象最深的是“原子弹试爆”那段,兔子们熬夜搞研究,最后蘑菇云升起来的时候,弹幕全是“终于不用被欺负了”,那会儿我还真有点感动,这种情绪共鸣,课本里的文字很难给出来。

有意思的是,好多年轻人是通过《那兔》才开始主动了解历史的。

我有个00后表弟,以前总觉得历史课无聊,看了《那兔》之后,主动去查抗美援朝的“冰雕连”,还问他爷爷当年有没有参军。这种“从动画到真实历史”的带动,比硬塞知识点管用多了。

《那兔》一开始就是个民间创作,后来能被官方认可,这步逆袭挺厉害的。

第四季和第五季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成了联合出品方,这可不是小动静,说明官方觉得它的历史表述没问题,还能传递正能量。

后来共青团中央更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开了“那兔学党史”栏目,用动画片段讲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故事,把《那兔》变成了党史学习的工具。

本来想,官方站台会不会让动画变得“说教”,后来看了才发现没有。它还是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只是军事细节更严谨了,比如武器装备、战役战术这些,比前几季更靠谱。

这种“民间创意+官方背书”的组合,既保留了趣味性,又增加了公信力,难怪能走进学校,现在有些中小学把《那兔》列入课外推荐清单,还有老师用它开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这待遇可不是一般动画能有。

当然,它能火也离不开现在的文化环境。

以前可能没人敢用“萌系动画”讲主旋律,怕被说“不严肃”,现在文化包容度高了,多元文化能碰撞出不一样的东西。

《那兔》就是把“二次元亚文化”和“主流历史文化”揉在了一起,年轻人不反感,还愿意主动传播。你看网上的二次创作,同人图、改编歌曲一大堆,“种花家”这个动画里的称呼,都成了大家表达爱国情感的“暗号”。

说实话,《那兔》能火这么多年,不是靠运气。它找对了年轻人的喜好,用8分钟的碎片化时长适配传播,用动物角色降低历史门槛,还抓住了“亚文化+主流”的融合趋势,最后又有官方助力。它不只是一部动画,更像一个“历史桥梁”,把遥远的历史和当下的年轻人连了起来。

现在国产动画里,能把历史讲得这么生动又不跑偏的,还真没几部。

希望以后能多来点像《那兔》这样的作品,不用华丽的特效,不用复杂的剧情,就用真诚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历史、记住历史,这可能就是《那兔》最珍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