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修复
发布时间:2025-09-25 15:17:00 浏览量:1
放学铃声清脆地响起,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奔跑的脚步声,整个校园顿时热闹起来。小明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踮起脚尖,急切地寻找着妈妈熟悉的身影。当他终于看到站在校门口等待的妈妈时,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般飞奔过去。回家的路上,小明仰起稚嫩的小脸,充满期待地问:"妈妈,明天你还能来接我吗?"妈妈蹲下身来,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带着深深的歉意说:"宝贝,妈妈明天要加班,真的抽不开身来接你。"听到这个回答,小明原本灿烂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嘴角不自觉地往下撇,眼眶里泛起委屈的泪花,生气地跺着脚说:"怎么又不能来接我!"

妈妈看着孩子失望的表情,心里突然涌上一阵烦躁。最近工作上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各种报表和会议压得她透不过气,而孩子的要求又接二连三。她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你又要妈妈接你放学,又要去迪士尼玩,妈妈一个人要工作要照顾家,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啊!"听到妈妈这样说,小明更加委屈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小脸涨得通红。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亲子互动中,当小明听到妈妈不能来接他的消息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失落和委屈。他多么渴望每天放学时都能看到妈妈温暖的笑容,多么希望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回家。而妈妈看到孩子生气的反应时,内心也充满了疲惫和无奈。一方面她为孩子的不理解感到生气,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力不从心感到深深的自责。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中,心理学家特别强调,家长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像著名的"前额叶盖子"理论所说,父母需要先把自己的"理性盖子"重新盖上,恢复冷静思考的能力,然后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听到妈妈温柔的解释和真诚的承诺,小明紧绷的小脸慢慢舒展开来,眼中的泪水也渐渐止住了。值得注意的是,当妈妈感受到孩子的怒气时,这无意中触动了她童年时期的一些创伤记忆。在她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这种环境让她形成了自卑的性格,习惯了一切都靠自己解决。虽然内心深处渴望有人能给予支持和帮助,却总是感到孤独无助。小时候遇到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安慰,有时还会遭到父亲的责骂。这些痛苦的经历让她对父亲充满愤怒,内心也埋藏着深深的悲伤和孤独感。当自己的孩子生气时,这些被压抑多年的情绪记忆被重新激活。妈妈下意识地感到被指责,就像当年面对父亲时一样,于是立即进入了防御状态。而她的愤怒反应,又让孩子感受到了她童年时的痛苦,孩子会不自觉地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够好?"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觉得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在这个案例中,值得庆幸的是,妈妈具备一定的情绪觉察能力。她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安抚孩子,从而修复了亲子关系。实际上,在亲子互动中,关系出现裂痕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父母能否保持反思和觉察的能力,在冲突发生后及时修复与孩子的关系。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修复过程,孩子就能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从而更有勇气去探索广阔的世界,发展健康的人格。王继堃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后,精神科医师,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D-22-033),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二十余年来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个体、婚姻、家庭的研究、临床咨询和督导,出版《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十六讲》,《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三阶段修复情感创伤》等多本专著。原标题:《亲子冲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