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暖民心|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5 10:45:27 浏览量:1
编者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家门口道路的修缮、老旧小区的改造,到菜市场的便民升级、困难群众的精准保障,每一件民生实事,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注脚。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开设“实事暖民心”专栏,记录职能部门破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与探索;倾听街头巷尾的真实声音,呈现实事落地后群众生活的细微变化与真切获得感。期待通过这些带着温度的报道,让民生实事更贴近民心,也让每一份“民生答卷”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坚实纽带。
“妈妈,你看我这次数学考了98分!”中午在食堂吃完饭,涟水县时码学校四年级学生小宇(化名)熟练地打开视频通话设备,兴奋地向千里之外的妈妈展示试卷。屏幕那头,妈妈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温馨的一幕,如今每天都在时码学校的“涟”心桥、红日小学的“云端驿站”亲情连线室里上演。
曾经,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薄弱、教学设施陈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是悬在心头的难题。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家庭被迫选择异地就读,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不仅疲惫不堪,还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以前孩子放学回家,没人辅导作业,晚上就抱着手机玩,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根本管不住。我们这些在外务工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码学校学生家长王女士回忆道。
改变,始于我县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精准升级”。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缺位、情感缺陪”三大痛点,我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对时码学校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新建了红日小学。两所学校从硬件设施到师资配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不仅补齐了硬件短板,更构建起“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的关爱体系,让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从“将就住”到“住得好”:
硬件升级托起安心校园
走进时码学校,明厨亮灶的食堂,教室里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生宿舍温馨舒适,冷暖空调、洗衣房、独立洗澡间、24小时热水供应,让孩子们住得安心。“宿舍再也不是以前传说中改造前的‘一间大通铺’了,现在的宿舍像家一样舒服,晚上写完作业,还能和室友一起看书、聊天。”学生小王说。
硬件升级不止于“住”。红日小学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编程室、科创室等功能教室,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学校环境太好了,有这么多有趣的课程和活动,我每天都盼着来上学!”学生小张兴奋地说。近年来,时码学校还打造了全新的塑胶跑道、标准化篮球场和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不再是“追跑打闹”。
“现在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我们在外打工也能安心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咱们农村娃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条件!”多位家长纷纷点赞。
从“没人管”到“有人疼”:
精细化管理守护成长点滴
留守儿童最缺的是陪伴和关注。在教育模式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较多的情况,我县创新推行“涟校连家”关爱工程,从学习辅导到生活照料,从心理关怀到兴趣培养,全方位呵护孩子成长。
时码学校学生小明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刚入学时性格内向,经常独自躲在角落。“我发现他喜欢画画,就给他报了创意儿童画社团,还经常和他聊画里的故事。”班主任陈老师说,“现在的小明不仅担任了美术课代表,还主动报名参加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上次他画的《我的爸爸妈妈》,还拿了奖呢。”
为了填补“情感空缺”,两所学校都设立了亲情连线室,配备高清视频设备和专属电脑,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让孩子与家长视频通话。“以前孩子想爸妈了,只能用奶奶的老年机打电话,看不到人,经常哭。”红日小学校长汪灵敏说,“现在视频通话时,孩子会主动展示作业、分享校园生活,家长也能实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亲子关系明显更亲密了。”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
教育均衡点亮乡村未来
“寄宿制学校的意义,不仅是解决‘住’的问题,更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教师招聘、教师轮岗交流、名师送教下乡等举措,两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显著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红日小学新入职不久的王老师表示:“现在农村学校条件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也大,能在这里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
操场上,时码学校的孩子们正在踢足球,笑声回荡在校园里;红日小学的“云端驿站”亲情连线室里,学生正给爸爸展示新学的折纸……这些细微的幸福场景,正是我县教育惠民的生动实践,也是县委、县政府坚守为民初心、解决民生难题的有力见证——不仅让农村孩子“有学上”,更让他们“上好学”,用温暖与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也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