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唯一孕期用药被特朗普呼吁抵制!它真是儿童自闭症关键诱因吗
发布时间:2025-09-25 10:01:37 浏览量:1
大家关注昨天的热搜了吗?美国总统特朗普9月22日在白宫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立即开始通知医生,强烈建议孕妇不应使用泰诺来缓解疼痛!
因为这可能与自闭症的高风险有关联,同时特朗普还希望其他国家也效仿美国,抵制泰诺。
同时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肯尼迪等高级官员22日在白宫表示,所有孕妇都不应该使用泰诺来缓解疼痛,因为其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与自闭症高风险相关。
我们前段时间也科普过这个药,动物试验和体外研究证实,孕早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胎儿胎停流产。
被唯一认证的孕期用药出事了!顶刊突发预警:或可导致早期胎停?
现在美国总统和卫生部高级官员又说导致孩子自闭症,这是真实的吗?有没有文献证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对乙酰氨基酚与儿童自闭症
确实,通过在国际文献平台搜索对乙酰氨基酚和自闭症,可以搜索出将近100条相关内容,而且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
为什么研究这个方向的人这么多呢?主要是对乙酰氨基酚是孕妇解热镇痛的唯一选择,因为其他常见解热镇痛药,比如布洛芬,在孕期使用有明确的风险。
所以对乙酰氨基酚成了全球医生唯一推荐给孕妇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官方,比如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世卫组织等也一直告诉孕妇它是安全的。
学界目前对此比较重视,各个文献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今天圈姐就分享一个上个月刚刚发表的一份研究。
这个研究发表在《环境健康》杂志上,这是一个影响因子为17.6的顶级期刊,属于Q1区间,环境科学类期刊中,世界排名第八位,可见期刊的全球地位。
这份研究采用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分析方法,叫做导航指南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套标准的侦探破案流程。
它要求不能只看大众趋势,必须严格审查每一项个体研究证据的质量,看它有没有漏洞,最后综合所有高质量证据,像法官判案一样,得出一个更可靠的结论。
他们不是所有论文的堆砌,而是定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录用标准,比如:
必须是孕期吃药,而不是孩子出生后吃药;
必须是研究人类的论文,暂时不看动物试验;
只要原始研究数据,不要综述、评论这些二手分析;
如果同一个研究团队用同一批数据发了好几篇论文,他们只选其中最全面、质量最高的那一篇,防止同一个证据被重复计算。
研究者用这个方法审查了全球46项相关研究,对每一项研究都进行了质量鉴定,主要看:
证据硬不硬,是实时记录用药的前瞻性研究(质量高),还是靠事后回忆的研究(质量低);
有没有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妈妈为什么吃药,是发烧还是头疼,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水平如何,吸烟喝酒情况有没有,考虑得越周全,研究质量越高;
有没有剂量反应,是不是妈妈吃的越多,时间越长,孩子的风险就越高,如果有,那证据就更有力。
研究者综合了46项高质量核心研究,结果发现:
在20项研究中,有14项都发现孕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加孩子多动症的风险,而且好几项研究都发现,吃的越多,风险越高的规律。
在8项研究中,有5项研究发现孕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增加自闭症的风险,并且也观察到了剂量反应,即吃的越多,风险越高。
在18项研究中,有6项发现孕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有其他神经发育问题风险增加,但总体结果比较复杂。
看到这个结论,估计有人会说,是不是因为妈妈生病,比如发烧感染才导致的孩子出问题,而不是药物本身!
研究者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即使在统计上严格排除了妈妈发烧、感染、疼痛、吸烟喝酒、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一大堆影响因素之后,吃药和孩子风险之间的关联仍然存在。
这就强烈暗示,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药物本身,而不仅仅是妈妈生病这个原因。
基于最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这套严谨的导航指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后代出现多动症、自闭症和其他神经行为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的证据是强有力的。
也就是说,对乙酰氨基酚很可能是导致孩子神经发育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件事就有定论了呢?对乙酰氨基酚一定会造成孩子自闭风险增加呢?其实也有很多结论相反的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2日本学者的韩国出生队列研究
这是发表在这个月月初的一项研究,总共跟踪调查了217602名在2005年到2022年出生的儿童。
其中有85853名儿童(占39.5%)的妈妈在怀孕期间吃过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数字说明,韩国女性在孕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非常普遍。
研究人员用了最严谨的统计方法(PS匹配)来对比,确保比较的两组孩子(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在其他方面,比如健康、家庭背景等都尽可能相似。
在这基础上他们发现,多动症的风险似乎增加22%(风险比HR=1.22),这是唯一一个看起来显著的风险;
自闭症的风险几乎没有变化(风险比HR=1.06),95%的置信区间(0.98, 1.15)包含了1.0,这意味着在统计学上没有发现明确的关联。
智力残疾风险几乎没有变化(风险比HR=1.02),95%的置信区间(0.90, 1.19)也包含了1.0,同样没有发现明确的关联。
所有神经发育问题的总和风险轻微增加了8%(风险比HR=1.08),但这个数字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研究者后续一系列更深入的分析发现,上面统计的那些微小风险很可能不是真的。
他们比较了23593对亲兄弟姐妹(同一个妈妈生的不同孩子),结果发现,在孕期接触过药的孩子,其得多动症的风险反而更低(HR=0.86)。
这说明,真正影响孩子健康的,可能是家庭共同的遗传或环境因素,而不是对乙酰氨基酚本身。
在真实世界中,很多孕妇会自己买对乙酰氨基酚吃,但研究数据没有记录,分析表明这种漏报会夸大并高估药物带来的真实风险。
当把这种偏差考虑进去之后,之前那点微弱的风险关联就基本消失了。
研究者还检查了妈妈在怀孕后吃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其他解热镇痛药,比如布洛芬的情况。
按照正常逻辑,这些不应该影响胎儿大脑发育,但分析中也看到了一点类似的微弱关联。
这强烈暗示,他们观察到的小风险,很可能是一种统计上的假信号,或者叫偏差,而不是真正的因果联系。
所以,研究者认为这项基于韩国人群的大型研究并没有证明怀孕时吃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孩子的自闭症或智力残疾。
它虽然发现与多动症有轻微关联,但更深入的分析表明,这个微小的风险很可能是由漏报的用药情况、家族遗传背景、共同的生活环境等其他复杂因素造成的,不能轻易归咎于药物本身。
03JAMA:瑞典出生队列研究
我们再来看一个2024年4月份发表的瑞典出生队列研究,其中有大概7.5%的孩子在子宫内接触过对乙酰氨基酚。
那么这些孩子自闭症等神经系统发病率风险是怎样的呢?
研究发现,吃了药的妈妈,孩子后来患这些神经发育问题的风险好像高了一点点,大约高了5-7%。
但是,这个高出的风险世纪上是非常非常小的,比如,孩子到10岁时,得自闭症的的绝对风险只增加了0.0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关键来了,研究者用了一个更聪明的方法来验证,对比亲兄弟姐妹。
研究者设想,如果一个家庭里,妈妈怀第一个孩子时吃了药,这个孩子后来得病了;怀第二个孩子时没吃药,这个孩子就没得病,那才说明问题。
如果俩孩子都得病,或者都没得病,那可能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本身就有其他共同因素,比如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
同胞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吃了药的孩子和没吃药的亲兄弟姐妹之间,得病的风险完全没有差别。
这强烈说明,最初那点微弱的风险,很可能不是药物引起的,而是家庭本身存在的其他原因。
比如可能是因为妈妈某些疾病,比如高血压、发烧疼痛等需要吃药,而这些疾病本身或家庭遗传背景,可能才是影响孩子神经发育的真正原因。
另外,研究没发现剂量反应关系,吃得多和吃得少风险没区别。
最后,研究者提醒,虽然没发现它导致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滥用药物,任何药物在孕期使用都应该谨慎,并严格遵循医嘱。
另外,这项研究主要依赖处方记录,可能漏记了一些自己买药的现象,但作者认为,这并不影响核心结论。
另外,研究也没办法完全排除在胎儿发育的某个特殊关键时期,使用超大剂量可能带来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圈姐发现这个研究只记录到7.5%的孕妇用药,但这和欧美现实(约50%-65%的人会用)严重不符!
这意味着超过80%的实际用药者被错误地归为了没用药,数据误差巨大,所以得到得没风险的结论值得进一步商榷。
04对乙酰氨基酚孕妇到底能不能用?
好了,看了这么多研究,你是不是也有一些纠结,我孕期要是出现发热头痛,到底能不能用药呢?
其实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指南可以给出一个定论,但是我们也不需要恐慌,因为发烧和剧痛本身对孕妇和胎儿的伤害是明确且立即的,所以不能完全不用药。
我们的核心原则应该是谨慎使用,能不用就不用,优先尝试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法。
如果确实需要用,比如持续高烧,对乙酰氨基酚目前依然是孕期相对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其他解热镇痛药物风险更明确。
另外,一定要按照最小剂量使用,一旦症状缓解,就要及时停药,此外还要遵医嘱,千万不要自己随便用药。
这些研究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预警,对乙酰氨基酚并非我们过去认为的绝对安全,它可能存在潜在的长期神经发育风险。
虽然最终结论还不是100%确定,但证据目前来看已经不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随意吃转变为谨慎地有节制使用。
对准妈妈来说,关键就是在医生指导下,做好权衡利弊,最终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面对孕期疼痛或发热,我们不必将对乙酰氨基酚视为洪水猛兽,但确实需要多一份审慎。
科学的意义不在于制造焦虑,而在于提供更清晰的决策依据。
当前证据提醒我们:任何药物使用都应遵循"必要且最小化"的原则。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按需使用仍是合理选择,但盲目长期服用或因恐慌而完全拒绝用药都可能带来风险。
最终,权衡利弊、个体化决策,才是对母子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围观也是一份力量,转发就是一份担当,希望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科普分享,不对所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