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最扎心的死循环
发布时间:2025-09-25 10:30:49 浏览量:1
——孩子攥着委屈等“对不起”,你却攥着期待等“谢谢”(90%的家都这样)
前几天我家闹了个事儿,现在想起来还心疼——我发现钱包里少了10块钱,一口咬定是孩子拿的,劈头盖脸说了他两句。孩子眼圈立马红了,攥着衣角说“我没拿”,我还跟他较劲儿:“家里就咱俩,不是你是谁?”
结果当晚收拾沙发,在坐垫缝里摸出了那10块钱。我拿着钱站在孩子房间门口,半天没敢进去——怕丢面子,也怕承认“我错了”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没威信”。直到听见孩子小声跟玩偶说“妈妈是不是不相信我了”,我才突然想起余光中说的:“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原来咱跟孩子之间,最难过的不是吵架,是明明都在乎,却卡在两句话里:他等你说“对不起”,你等他说“谢谢”,谁都不肯先迈一步。
我小时候也等过我妈说“对不起”。那年我爸出差带回来的钢笔,被我弟弄丢了,我妈却怪我没看好,还罚我站了半小时。我攥着拳头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没做错,为什么不相信我?”
后来我跟做心理的朋友聊起这事,她跟我说了温尼科特的一句话:“亲子关系里最痛的领悟:当我终于学会做个好家长,你却不再需要家长了。” 我才懂,孩子等的哪是“对不起”这三个字?是你蹲下来跟他说“妈妈知道冤枉你了,你一定很委屈吧”——是确认自己在你心里,是被信任、被在乎的。
就像我家孩子,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进去,跟他说“妈妈错怪你了,对不起”。他没哭,反而扑过来抱我,说“妈妈相信我就好”。你看,孩子比咱们想的更简单:他要的从不是你的“低头”,是你的“看见”。
我妈最近总跟我念叨:“每天早起给你家娃做早餐,馄饨、包子换着来,他倒好,昨天还嫌我煮的鸡蛋太老,连句‘谢谢’都没有。” 我听着好笑,又有点心疼我妈——她不是要孩子回报什么,是想让孩子知道“我这忙活半天,没白费”。
张爱玲写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 咱们当父母的,不就是这样吗?给孩子买他爱吃的零食,陪他拼到半夜的乐高,甚至为了他放弃加班的机会——盼着一句“谢谢”,不是计较,是想确认“我的爱,你接住了”。
就像我之前陪孩子拼乐高,拼到凌晨1点,手指都酸了。第二天孩子拿着拼好的模型,跟我说“妈妈你昨天好辛苦”,我瞬间觉得再累都值了。其实孩子不是不懂感恩,是咱们没说出口“妈妈也需要你的肯定”。
我之前总觉得,父母先道歉会没面子,直到那次跟孩子道歉后,他反而递来一块他舍不得吃的巧克力,说“妈妈,谢谢昨天陪我拼乐高”。我才突然明白,龙应台说的“父女母子一场,是目送彼此背影渐行渐远”,其实还有后半句:如果能多一句坦诚的话,就能把渐行渐远的背影,拉回怀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孩子打碎了碗,你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却还是忍不住说他两句;你给孩子买了新衣服,他却嫌不好看,你心里有点失落。其实这些小事,只要你多说一句“对不起,妈妈不该凶你”,或者跟孩子说“妈妈给你买衣服,希望你穿得开心”,僵局一下子就破了。
咱们总跟孩子说“要勇敢”,可面对亲子间的那两句话,却比孩子还胆小。其实哪有什么“没面子”“没威信”?孩子记住的,从来不是你有没有道歉,而是你有没有在乎他的感受;你记住的,也不是孩子有没有说谢谢,而是他有没有把你的爱放在心里。
你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等待时刻”?比如你等过孩子说“谢谢”,却不好意思说出口;或者你小时候等过爸妈说“对不起”,直到现在还记得那种委屈?
——其实亲子间哪有那么多“死循环”?不过是都爱着,却忘了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下次再卡壳时,不妨先开口,一句“对不起”或“谢谢”,就能暖透彼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