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狂潮席卷娱乐业:从动画制作到版权战争,巨头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24 18:55:19 浏览量:2
生成式AI现在早不是“未来科技”的代名词了,它已经扎进娱乐传媒行业里,改着规矩呢。
像Netflix、Spotify这些巨头,都在靠AI搞个性化推荐、压成本,连摩根士丹利都出报告说,这些公司中期增长前景挺明确的。
说实话,以前影视公司做内容,钱像流水似的花,现在不一样了,AI成了“省钱能手”。
摩根士丹利说大型媒体公司整体节目制作费能降不少,原创剧本成本的效率还能往上提,就拿AMCNetworks来说,它跟AI公司Runway合作后,实实在在省了生产开支。
Netflix更有意思,阿根廷剧集《ElEternaut》要做特效,本来成本高得吓人,结果用AI一弄,小成本剧集也用上了好效果。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偶尔操作,后来发现AI在创新上也发力了。
OpenAI支持的动画电影《Critterz》,预算不到3000万美元,制作周期才9个月,要知道,传统动画电影动不动就上亿美元预算、好几年时间,这差距太明显了。
音乐圈也一样,ElevenLabs的ElevenMusic能从文本直接生成带人声和乐器的歌,Spotify上的曲目都超1亿首了。
但问题也跟着来,Deezer说每天新曲里近30%是AI做的,其中不少播放是为了骗版税,我觉得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技术是为了做好内容,不是搞歪门邪道啊。
按说数字内容变多了,大家该更爱刷屏幕了吧?但有意思的是,没法被AI复制的东西反而更值钱了,摩根士丹利说现场“体验式”资产和体育资产的价值在涨,这话真没毛病。
就像迪士尼,它有主题公园和度假村,那种线下沉浸式体验,AI再定制的数字内容也比不了,还有LiveNation,作为全球最大的现场音乐公司,去年巡演票房还涨了不少。
老实讲,我去年去看了场演唱会,现场那种欢呼、互动的氛围,隔着屏幕根本感受不到,这就是真实体验的魅力。
体育方面更不用说了,顶级赛事的稀缺性、直播感和不可预测性,在AI内容满屏飞的时候,反而更能抓注意力。
F1通过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全球观众多了不少;UFC母公司TKO用AI分析数据做推广,海外转播收入也涨了。
很显然,这些体育IP的价值,AI还真没法替代。
不过AI带来的麻烦也不少,最头疼的就是版权和劳资问题,先说说版权,华纳兄弟、迪士尼、环球影业都告了AI公司Midjourney,说它没经过授权就用经典IP角色训练模型。
AI公司Anthropic还跟图书出版商达成了1.5亿美元的和解,这教训够深刻了吧?
为了避风险,Netflix最近出了《AI使用指南》,要求合作方用AI必须申报,还得审查肖像权、剧本这些。
我觉得这步走得对,要是版权都没保障,以后谁还愿意花心思做原创IP啊?劳资矛盾也挺突出的,2023年好莱坞大罢工,AI就是核心议题之一。
眼看2026年又要谈劳资合同了,编剧、演员这些创意岗位的权益怎么保障,肯定是各方要争的重点。
搞不清要是AI真抢了不少活儿,这些从业者的出路在哪?毕竟技术进步,也不能让创作者寒了心啊。
毫无疑问,生成式AI给娱乐传媒业带来了大变革,降成本、提效率、造新机会,但版权和劳资这两个坎也得迈过去。
未来那些有独特体验资产、守得住IP版权、还能保障从业者权益的公司,大概率能走得更远,毕竟行业要发展,不能只靠技术猛冲,平衡好各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