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5龄童在宁植入儿童型人工双心
发布时间:2025-09-25 06:04:34 浏览量:2
转自:南京晨报
“医生叔叔,我想回家搭积木!”9月22日,在南京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5岁的小妮(化名)拉着护士长张晨的手,轻声说出这句话。那一刻,欣慰与感动交织,在场医护人员无不热泪盈眶。一月前,实际体重仅13公斤、罹患限制性心肌病并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小妮,成功接受了儿童型全植入双心室人工心脏手术。如今她已能独立行走,顺利进入心脏移植等待期。这场跨越生死的救治,刷新了全球最小年龄、最低体重儿童型人工心脏植入纪录,标志着我国终末期儿童心衰治疗实现了新的突破。
13公斤身躯承受着“破碎的心”
来自苏北地区的小妮,3年前因反复咳嗽、腹胀被确诊为限制性心肌病(RCM),一种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莫绪明教授介绍:“与常见的扩张型心肌病不同,RCM患者的心脏室壁异常僵硬,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极易引发肺动脉高压和心源性肝硬化。”
3年来,小妮饱受病痛折磨,频繁往返医院,依靠大量药物艰难维系生命。今年7月,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腹胀如鼓,腰围增至惊人的74厘米,大量腹水导致呼吸困难和行动不便。
“传统治疗已无力回天,只有心脏移植才能救命。但5岁幼儿的供体极其稀缺,孩子随时可能因心源性休克离世。” 莫绪明坦言。尽快植入人工心脏,成为小妮“与时间赛跑”的唯一希望。
医疗团队历经9小时成功完成手术
RCM患儿人工心脏的植入困难重重。莫绪明教授团队联合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教授团队,基于小妮的影像学数据1:1打印胸腔模型,反复模拟手术路径,最终选用最新的儿童型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该装置专为适用儿童研制,单泵重量仅约70克,具有低溶血、高兼容的特点,极大提升了对低龄、低体重患儿的适配性。
8月20日,莫绪明带领戚继荣主任、彭卫主任等多学科团队联合刘晓程教授团队历经9小时,其中体外循环199分钟,顺利完成了手术。术中,通过经食道超声实时导航,手术医生精准的将狭窄僵硬的左心室疏浚修理,使左心泵头与二尖瓣距离精确控制在安全范围;同时采用独到技术,将右心泵头完美的吻合到右心房壁上,且解决了吸壁难题;采用改良吻合技术,将左右泵10毫米人工血管分别与患儿13毫米主动脉和16毫米的肺动脉精准对接;高效解决了狭小心腔的器械空间分配;同时通过平衡超滤在维持循环稳定的前提下,将组织间隙水分充分滤出,利用一氧化氮气体吸入等创新手段保护右心功能,为术后恢复创造条件。当双人工心脏成功启动的那一刻,小妮的心脏终于获得了有力“帮手”。
“5S管理体系”助力术后康复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围术期监护更是对儿童重症救治能力的考验。南京儿童医院升级“南儿模式”,首次在国际上推出儿童双人工心脏植入“5S综合管理体系”,启动全院多学科(MDT)共同参与,为小妮的康复全程保驾护航。
在快速康复(Speed)理念指导下,术后36小时医护人员小妮便被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高流量氧疗;48小时完全脱氧,避免了幼儿常见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安全抗凝(Safety)方面,通过药代动力学和基因监测,采用单一华法林抗凝方案,将标准化抗凝指标控制在2.0—2.5。症状预警(Symptom)系统实时监测指标,一旦D-二聚体(血栓预警指标)或体温等异常立即触发专项应对;营养支持(Support)团队在术后第3天便为小妮开启经口喂养,配合益生菌制剂,5天内小妮的白蛋白水平便从34g/L升至54g/L。心理干预(Smile)部门则通过“小熊换心”绘本等医疗游戏,缓解孩子的术后焦虑。
术后一周,小妮不仅能正常进食,还能独立完成50米行走训练,小脸也逐渐红润起来。目前,经过一个月的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小妮的心肺功能平稳恢复,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治疗。通讯员 张艾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