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词:追蛇效应,不要和孩子较劲了,他脑子还没长好呢
发布时间:2025-09-24 21:40:34 浏览量:1
生活中,咱们经常能看到下面的场景:
孩子考试粗心丢分了,正在自责,父母一脸生气:让你做完试卷检查一遍,你不听,这下知道错了吧;
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早跟你说了,走路要看着,不然会摔跤……
可结果,父母的这些“关心”,不仅没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反而让孩子下意识地和父母对抗。
突然想到,心理学上有个词:追蛇效应。
一个农夫去野外割草时,被毒蛇咬伤了。
于是农夫很愤怒,拿起镰刀拼命追赶毒蛇,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及时处理伤口,导致毒液扩散到全身。
最后农夫中毒身亡,毒蛇也无影无踪了。
如果咱们把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看作那条毒蛇,那么许多父母的做法,和故事里的农夫别无二致。
父母看似是是在批评教育,实际是在逼孩子认输;
父母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在和孩子较劲。
正如一位妈妈所说:
之前孩子有段时间状态特别不好,我每天对他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他。
他不仅没有一点提高,反倒是越来越差。那段时间也是看他哪哪都是毛病,都是缺点,怎么都看不顺眼。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觉得应该多鼓励他,有问题多找找原因,试着多去看看他的优点。
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他成绩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作业也不用管了,写完了我也不检查了,都是他自己来弄,次次满分。
我这才知道,跟孩子较劲,既伤孩子的心,更伤自己的伤身体。
美国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席格尔在《全脑教养法》这本书里提到:
孩子的大脑发育,要到25岁才趋于成熟,特别是负责自控、理性判断的“前额叶皮层”,在儿童时期是非常不成熟的。
这意味着什么?
你眼前这个做事没逻辑、动不动就情绪化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做到父母期待的“懂事、听话”。
至少——不是稳定做到。
所以,当父母怒火冲天地看着孩子反复顶嘴、磨蹭、犯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跟一个“系统未完善的脑子”较劲。
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还在施工的工地。
地基还在加固,水管也在铺设,电路还没完全接好。
你每天在催:什么时候完工?
其实,你应该做的是,在旁边耐心等待,偶尔帮忙递个砖块,而不是天天拿着鞭子“抽打”。
等工地完工了,你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常态。
很多时候,父母的生气,不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是父母可能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
不要和孩子较劲了,他脑子还没长好呢!
别忘了最初怀孕的时候,只希望我的孩子平安健康,可是后来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要懂事,要听话,要认真完成作业,要好好学习……
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或许你要问:孩子25岁大脑才发育好,那还怎么教?
咱们不和孩子较劲,不是说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该设立的规矩,还是要设立的。
只是大脑没发育好的孩子,通常会说到做不到,在面对孩子没做到的情况下,需要父母给孩子多一些耐心而已。
其实,就是一种平等而又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顺着孩子思考的方向,而不是陷入情绪的对抗。
有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些他喜欢的,他自然会听的。
因为那是和父母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父母高高在上的指引。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遇事最先接收的,是爸妈的责难、嘲讽。
所以我从不跟闺女翻旧账,无论什么时候都给孩子留面子,很重要,真的。
孩子只有在他感觉到被支持、被信赖的时候,才会变好。
好好说话,是亲子教育中最简单却也最实用的技巧。
时刻记住,我们和孩子是“一伙的”。
打着都是为孩子好的旗帜,做着纠正孩子错误的举动,伤着孩子积极主动的自信,最后则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要争输赢。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了爱的本质,钻牛角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