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红色文化“破圈”启示:《那兔》凭什么打动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5-09-24 15:46:26  浏览量:1

现在不少年轻人聊红色文化,都绕不开《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画。本来我以为红色主题的内容大多是严肃的纪录片,或是课本里干巴巴的文字,没想到一部用兔子当主角的动画,能让那么多人看得又哭又笑,还主动去查背后的历史细节。

《那兔》里的兔子不只是卡通形象,每只兔子背后都能找到真实的英雄影子。它不光讲革命时期的先驱领袖,还提和平年代的科学家、军人。就说抗美援朝那段,动画里有只兔子冻成冰雕还保持战斗姿势,看的时候我鼻子一酸。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对应着真实的“冰雕连”烈士,他们当年就是这么在零下几十度里守着阵地。

说实话,以前学历史只记着“抗美援朝”这四个字,还有几个战役名字。看了《那兔》才明白,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有集讲“两弹一星”,兔子们啃着干粮在山洞里画图,熬得眼睛通红。这让我想起邓稼先先生,他隐姓埋名那么多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原来课本里的“国家功臣”,也有过这么苦的日子。

《那兔》还挺聪明,用拟人化的兔子弱化了历史的沉重感。我表妹才上初中,以前听爷爷讲革命故事总坐不住,现在看《那兔》能主动问“爷爷,兔子们打胜仗的故事是真的吗?”。很显然,这种方式比硬灌知识点管用,年轻人能先喜欢上故事,才会想去了解背后的历史。

聊完兔子对应的英雄,再说说《那兔》讲历史事件的法子。它不搞宏大的理论,而是从细节入手。比如讲长征,动画里兔子们过雪山,有的掉了队还在喊“别停下”,有的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同伴。

我以前总觉得“长征精神”是句口号,看了这个情节才懂,那种精神就是一个个小举动堆起来的,不放弃同伴,不放弃目标。

还有抗战那段,《那兔》没只说打了多少胜仗,还讲兔子们躲在地道里,用土办法做武器。这让我想起老家的抗战纪念馆,里面有农民用的锄头、镰刀,都是当年反抗的工具。原来历史不只是将军和战役,还有无数普通人的坚持。

本来我看动画就想追剧情,片尾的历史资料总想着快进。但后来发现,那些资料才是“宝藏”。每集结束后,屏幕上会放革命旧址的影像,比如延安的窑洞、井冈山的茅草屋,还有英雄纪念馆里的展品,旧步枪、军功章,甚至是烈士们写的家书。

有一次看《那兔》讲五四精神,片尾放了当年学生游行的老照片。黑白照片里,年轻人举着标语往前走,那种劲头和动画里兔子们的样子重合在一起。我突然明白,这些“物”不是摆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就像我去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时,看到领导人用过的旧桌椅,一下子就能想象出当年开会的场景。

《那兔》把动画情节和这些实物资料结合起来,特别巧妙。它没直接说“你们要记住历史”,而是用故事和画面慢慢引导。我身边有朋友看了《那兔》后,专门去了动画里提到的革命圣地。他说“以前觉得那些地方离自己很远,看了动画再去,就像见老朋友一样”。

这部动画还集齐了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四个要素。它不只是讲历史,还在传递精神。比如兔子们的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对应着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这些。

说实话,我以前分不清这些精神的区别,看了《那兔》才知道,它们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国人在不同年代里,为了国家和人民拼劲。

现在总有人说红色文化“过时了”,但《那兔》证明不是这样。它只是需要换一种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

比如用动画、用故事,而不是生硬的说教。我觉得这才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不是把它当成“老古董”供奉起来,而是让它融入当下的生活,让年轻人能懂、能信、能学。

毫无疑问,《那兔》给红色文化传播开了个好头。它告诉我们,红色文化不用端着,也能很接地气。以后要是有人问“怎么让年轻人喜欢红色文化”,我肯定会推荐他看看这部动画。

毕竟走得再远,也得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咱们这代人,有责任把先辈的精神传下去,而《那兔》,就是个特别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