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事实证明,&

发布时间:2025-09-24 15:54:32  浏览量:1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还记得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惊艳全场的16岁少女武亦姝吗?

那个被董卿称赞有着"诗意人生"的清华才女,如今已经24岁了。

网上有人说她"消失"了,也有人质疑她选择儿童文学是"大材小用"。

事实真的如此吗?

武亦姝的家庭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2001年她出生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将来会在诗词舞台上闪闪发光。

真正让她与众不同的,是父母从小就开始的教育方式。

2007年,6岁的武亦姝开始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30分钟的晨读。

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12年,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更有意思的是,武亦姝7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她特别爱看动画片,每天放学回家就抱着遥控器不放手。

父母没有粗暴地禁止她看电视,而是悄悄地把遥控器藏起来,然后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放在她手里。

"来,我们一起读诗吧。"就这样,电视遥控器被诗集替代了。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贯穿了武亦姝的整个童年。

她没有被强制灌输什么,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诗词。

每天晨读的30分钟,成了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12岁的时候,武亦姝遇到了第一个想要放弃的关口——练字。

书法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天对着字帖一笔一划地临摹,枯燥得很。

小女孩开始闹脾气,说不想练了。

这个时候,父母的做法再次体现了教育的智慧。

他们没有说教,没有强迫,而是直接拿起毛笔坐在女儿身边。

"我们一起练《兰亭序》吧。"

这一练就是三年。

从12岁到15岁,武亦姝和父母每天都要花时间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父亲甚至把练字变成了闯关游戏,每完成一个字就给女儿一个小奖励。

三年下来,武亦姝不仅练出了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坚持到底的毅力。

中学时期的武亦姝,学习习惯已经完全养成。

她的错题本整整有78册,每一本都记录得工工整整。

高考前那两年,她把五年的真题做了七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16岁的高光时刻

2017年2月,16岁的武亦姝站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

这个小姑娘一开口就让所有人惊艳。

飞花令环节,她对答如流,诗句脱口而出,仿佛那些古诗词就住在她的心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当她说出《诗经》中的这句话时,连董卿都忍不住称赞:"这就是诗意的人生啊。"

那一刻,武亦姝红了。

全网都在讨论这个16岁的诗词才女,媒体称她为"国民才女",无数人为她的诗词功底折服。

这个成功看起来很突然,其实是12年积累的厚积薄发。

从6岁开始的晨读,到背诵的2万多首诗词,再到78册错题本和7遍真题,武亦姝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武亦姝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表现得如此出色,背后是整个家庭的支持。

为了帮助女儿备赛,武家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

父亲成了女儿的"陪练",每天晚上都要抽查背诗。

他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乐趣,经常和女儿比赛谁背得更快更准。

母亲则负责后勤保障,她手绘了各种地图,帮助女儿理解诗词中的地理概念。

最可爱的是武亦姝的外婆,这位老人家为了给外孙女补充营养,专门研究了各种食谱,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

这种全家人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氛围,让武亦姝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她后来说,家人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动力源泉。

2019年,武亦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大家都很好奇这个"诗词才女"会选择什么专业。

武亦姝的选择让很多人意外——她没有选择中文系或者历史系这些看起来更"对口"的专业,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方向:儿童文学研究。

这个选择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觉得她这是"大材小用",浪费了自己的诗词天赋。

也有人质疑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不实用"的专业。

面对这些质疑,武亦姝保持了一贯的低调。

她拒绝了国外多所知名大学的邀请,也婉拒了各种商业活动的邀约。

她说,自己想要的是安安静静地做学问,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如今24岁的武亦姝,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专注于儿童文学领域的研究。

她的生活很简单,没有社交媒体的喧嚣,没有娱乐圈的纷扰,只有图书馆里安静的学术时光。

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觉得她"消失"了,觉得她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其实,武亦姝活得比谁都明白。

她曾经说过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是有底气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

她现在做的事情,正是她内心真正热爱的。

儿童文学研究看似冷门,但对于一个从小就浸润在诗词文化中的人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她想要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年轻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这种选择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

武亦姝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正是因为她的父母从小就培养了她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她不需要按照社会的期待去活,不需要走所谓的"成功道路",她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武亦姝,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依然在诗词的世界里徜徉。

她的朋友圈很小,但每一个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她的生活很平淡,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结语

武亦姝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外界的掌声和赞美,而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她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董卿当年的那句话——"这就是诗意的人生"。

24岁的武亦姝,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信息来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档案(中央电视台,2017年)

清华大学学生信息公开资料(2019-2024年)

相关教育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资料

当代青年教育成长案例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