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罗普司亭助力优化儿童ITP治疗策略,以循证证据赋能临床治疗
发布时间:2025-09-23 20:42:53 浏览量:2
儿童ITP的治疗困境:临床未尽之需与治疗方案的探索方向
ITP是儿童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小儿出血性疾病的25%~30%,严重威胁儿童健康2。尽管儿童ITP呈现短期病程且自发缓解率较高,但由于患儿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缓解率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故仍有部分患儿对初始治疗反应不佳或易复发,最终发展为慢性病程3。此外,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治疗策略的选择需格外关注药物的长期安全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亟需寻找有效且不影响发育的治疗方案。
当前儿童ITP的一线治疗方案仍以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为主,但该方案存在一定局限性,约1/3的患儿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后虽有改善,但停药后再次复发,最终导致病程迁延4。更关键的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多重负面影响,例如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引发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还会通过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形成负氮平衡,进而诱发骨质疏松;同时,其对患儿骨骼发育、性激素水平及糖代谢也存在负面影响5。这与儿童ITP治疗中兼顾疗效与发育保护的需求相悖,凸显一线治疗的临床未尽之需。
当患儿一线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时,需转向二线治疗。目前常用二线方案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及脾切除术161,儿童ITP一线治疗无效时,二线治疗选择顺序依次为TPO-RA、利妥昔单抗、脾切除,进一步确立了TPO-RA在二线治疗中的核心地位。在这类药物中,长效TPO-RA罗普司亭展现出适配儿童需求的优势,为解决儿童ITP治疗的未尽之需提供了理想选择。罗普司亭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制成的Fc肽融合蛋白,含有两个相同的亚单位,每个亚单位分别由1个IgG1 Fc结构区和含有14个氨基酸的短肽(血小板生成素[TPO]模拟肽)构成。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TPO模拟肽可与TPO受体的胞外结构域结合,与内源性TPO竞争,激活MPL。罗普司亭与MPL的结合导致酪氨酸磷酸化,进而激活Mp1、JAK2-STAT5、ERK1/2、AKT等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导致基因转录并增加巨核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实现血小板计数提升7,这也是其在儿童ITP治疗中展现确切升血小板疗效的关键。此外,罗普司亭还有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对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造血干细胞增殖产生影响7。凭借上述双重作用机制,罗普司亭可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改善儿童ITP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整体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全面的机制支撑。多项研究证实,罗普司亭可有效提升慢性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且耐受性良好。此外,对部分慢性ITP患儿而言,罗普司亭甚至可能诱导持续的无治疗缓解3,为减少长期用药负担提供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普司亭还具备适配儿童用药场景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目前尚未发现其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与糖皮质激素、IVIg等其他ITP治疗药物安全联用。同时,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不会改变罗普司亭的促血小板生成效应,且无饮食禁忌,儿童ITP患者无需远离乳制品8。这些特性不仅降低了用药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契合了儿童ITP治疗中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核心需求。
基于确切的升血小板疗效与良好的耐受性特征,罗普司亭已在多国获批儿童ITP治疗的适应症。在欧洲,其获批用于治疗≥1岁、对其他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耐药的慢性儿童ITP患者;在美国,罗普司亭获批用于≥1岁、病程≥6个月且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或脾切除反应不佳的儿童ITP患者3。这一系列适应症的获批,进一步夯实了罗普司亭在儿童ITP治疗中的临床地位,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循证证据夯实:罗普司亭在儿童ITP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探索了罗普司亭在儿童ITP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取得了理想结果。罗普司亭IIIb期、单臂、多中心研究探讨了其用于病程≥6个月、血小板计数≤30×109/L的1~18岁儿童ITP患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9。结果显示,共有20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10岁)接受至少1剂罗普司亭治疗,中位治疗持续时间约3年。88.2%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任意时间点实现了血小板应答。值得关注的是,在治疗前6个月,血小板应答时间占比的中位值为50.0%(16.7%~83.3%);而在为期36个月的完整治疗期间,该比例升至78.2%(26.7%~90.4%)(图1)。治疗前56周,患者中位血小板计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之后趋于稳定(图2)。尤为鼓舞人心的是,11例患者实现了持续应答(无需ITP药物治疗且血小板计数持续≥50×109/L,持续时间≥24周)。在安全性方面,研究期间未发生致命的不良事件,且大多数不良事件与治疗无关。这一结果充分证明,长期使用罗普司亭对儿童ITP患者有效且总体耐受性良好。结语
ITP作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诊疗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方面,疾病存在临床异质性,部分患儿病情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难度;另一方面,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对治疗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探索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治疗方案是优化儿童ITP治疗策略、改善患儿预后的核心方向。长效TPO-RA罗普司亭凭借确切的升血小板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成为应对此需求的理想选择。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稳定提升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同时有效减少传统治疗(如激素)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威胁,为儿童ITP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尽管当前在罗普司亭的最佳用药时机、个体化起始剂量等方面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但现有充分的循证证据已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展望未来,随着更大样本量临床试验的开展、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不断细化,罗普司亭在儿童ITP治疗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全面的挖掘与验证,最终让更多患儿摆脱疾病困扰,回归健康的生长发育轨迹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声明:罗普司亭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已获得儿童ITP适应症批准,但尚未在中国获批儿童ITP适应症,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指南改编工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吴润晖,刘雅莉.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改编指南(2021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0):810-819.
2.邢亚萍,丁樱,韩姗姗,等.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J].中国药房,2025,36(13):1671-1676.
3.Grainger JD, Kühne T, Hippenmeyer J, et al. Romiplostim in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or persistent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n Hematol. 2021 Sep;100(9):2143-2154.
4.刘晶晶,吴润晖.罗普司亭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23,28(06):339-341+350.
5.黄曼旎,魏荣芳,朱慧玲,等.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3):192-193.
6.Neunert C, Terrell DR, Arnold DM,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2019 guidelines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 Adv. 2019 Dec 10;3(23):3829-3866.
7.刘紫薇,李莉娟,陈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01):32-47.
8.Al-Samkari H, Grace RF, Kuter DJ. The role of romiplostim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Ther Adv Hematol. 2020 Apr 28;11:2040620720912992.
9.Grainger J, Bussel J, Tarantino M, et al. A single-arm,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study of subcutaneous romiplostim in children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 Adv. 2023 Feb 14; 7(3):396-405.
10.ara Attia, Marwa Zakaria, Samar Elbahy.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omiplostim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2025EHA. Abstract: PB3680.
11.Zhang X, Zhao Y, Yang M,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hTPO, romiplostim, and eltrombopag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Front Immunol. 2025 Jun 6;16:1595774.
编辑:Isa
审校:Vera
排版:Nicole
执行:Nicol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