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蚊虫叮咬到淋巴管发炎:一个容易被误诊的儿童病例|病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5-09-23 20:41:47  浏览量:2

导读

蚊虫叮咬引发的过敏性浅表淋巴管炎是一种被低估的急性淋巴管炎。迄今为止,相关病例报道仍屈指可数。过敏性淋巴管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机体对昆虫毒素产生的过敏性免疫反应,并有研究指出其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肥大细胞浸润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一例7岁男童的过敏性淋巴管炎病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病例资料

一名7岁男童因右上肢红肿持续1天就诊。大约在就诊前10小时,该儿童在蚊虫叮咬后手腕和前臂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伴有瘙痒。随后,手腕处出现水疱,周围伴有红斑和水肿。红肿沿右臂以线状模式向腋窝方向逐渐蔓延,可见明显红斑、水肿和压痛。患儿无发热,患肢无运动功能障碍。患儿最初在社区卫生中心接受单次头孢克肟静脉注射。尽管观察了10多个小时,病情未见明显改善,遂转至急诊科。

该儿童有蚊虫叮咬后出现丘疹性病变的病史;这些丘疹通常大小约为1 cm × 1 cm,可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且与水疱形成或线状红斑无关。入院时,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C,脉搏92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血压104/70 mmHg。腕部检查可见红斑和水肿及2处可见水疱。线状红斑从腕部延伸至腋窝,触诊该处可见红斑、水肿、压痛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者约1.5 cm × 1.5 cm)。颈部和耳后区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图1和图2)。

图1 右前臂和手腕蚊虫叮咬处可见水疱

图2 从手腕到腋窝可见一条线状红斑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为9.8×1099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42.3%,淋巴细胞绝对值为4.1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2%(正常范围:0.5-5.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0.51×109L(正常范围:0.02-0.5×109L)。C反应蛋白水平为5.4 mg/L,降钙素原蚊虫叮咬引发的过敏性淋巴管炎

初始治疗方案包括外用地奈德乳膏或口服泼尼松片。然而,患儿症状持续进展,疼痛明显,且拒绝配合外用药物或口服药治疗。因此,给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剂量1 mg/kg)和口服西替利嗪颗粒(剂量2.5 mg)。治疗后4小时,患儿手臂红肿减轻,腋窝疼痛消失,仍有轻度瘙痒(图3-5)。第二天,继续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和口服西替利嗪颗粒。至第三天,停用甲泼尼龙,仅口服西替利嗪颗粒。三天后,患儿手臂红肿完全消退,手腕水疱也已消退。

图3 手臂发红和肿胀减轻

图4 手臂上的红线已消失

图5 整个手臂的红肿消退,腋窝红肿明显减轻

小结

急性淋巴管炎是浅表淋巴管的炎症,其特征表现为向近端区域淋巴结延伸的线状红斑,通常认为与急性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全身抗生素治疗。然而,急性淋巴管炎也可由其他非细菌性病因引起,例如病毒或真菌感染、节肢动物叮咬等。由节肢动物,尤其是蚊虫叮咬引起的淋巴管炎多与过敏反应有关,称之为过敏性淋巴管炎

过敏性淋巴管炎由昆虫叮咬后引发的一种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表现通常是叮咬处无痛但瘙痒。患者通常无发热症状,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在本病例中,患儿体温正常,患处明显瘙痒,但腋窝淋巴结有压痛。辅助检查显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正常,提示并非细菌感染所致,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提示体内存在过敏反应。若考虑过敏性淋巴管炎,应避免使用抗生素。因为类似病例在临床中相对罕见,导致临床医生认识不足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临床医生应意识到节肢动物叮咬后可能发生过敏性淋巴管炎,尤其是当儿童无发热但伴有淋巴结肿大时,这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治疗,而非抗生素。

对于轻症病例,通常外用皮质类固醇联合口服抗组胺药即可。中重度病例(如广泛性淋巴管炎或剧烈疼痛)可能需要口服皮质类固醇。当口服给药无效或不适用时,可考虑短期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待症状改善后转为口服治疗。在本病例中,患儿因剧烈疼痛无法配合局部外用激素或口服泼尼松片,因此选择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症状缓解后停止该治疗,仅口服抗组胺药。虽然静脉注射激素在此病例中有效,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仔细权衡其潜在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和血糖升高)。

参考文献:

1. Hao G, Zhang X, Wang H, et al. Allergic Lymphangitis in Child: Case Report. Sage Open Pediatr. 2025 Jul 3;12:30502225251352612. doi: 10.1177/30502225251352612.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