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卷土重来!组词、造句别有深意,家长看后头皮发麻
发布时间:2025-09-23 21:09:22 浏览量:1
都说温室里的花朵是开不长远的,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秉承着让孩子接触真实、复杂的世界,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在让孩子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之前,得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对的,过载接触负面的内容,对孩子三观的塑造终究是弊大于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对毒教材等一系列事件如此敏感的原因。
“毒教材”卷土重来!家长看后头皮发麻
一位家长最近在帮孩子做幼升小衔接学习时,就无意间发现了“毒教材”的身影,其实所谓的“毒教材”,不就是那些对孩子的三观、思想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吗?多数家长还是坚持:希望孩子在三观成型之前,能多接触正向积极的东西。
而被这位家长判定为“毒教材”的书籍,是一本幼小衔接教材,涵盖拼读学习、图文识字、课堂同步、场景造句等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但仔细一看其中的组词、造句,却让这位家长感到了头皮发麻。
这位家长拍下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并发到网上,比如"可"字本应有许多积极正面的用法,教材却用它造出"这项规定实在是荒唐可笑"这样的句子;"东"字造句成了"他有东方血统";"西"字则被用作"受伤者命归西天"。
让家长感到不解和不安的是,有些词语的选择和用法有暗示暴力倾向的嫌疑,譬如"用砍刀砍开出一条路"这样的表达,明明可以换成小朋友好理解、也正向积极的内容,为何这份教材偏偏要选择最偏激暴力的表达方式呢?
这些看似无心的造句,却很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成人世界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和教育者的引导。
在这个阶段,他们接触的语言材料会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形成和世界观构建,当孩子反复接触这些带有负面暗示的语句时,很可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家长对教材组词造句的不满算是小题大做吗?
“毒教材”的卷土重来令家长忧心忡忡,过去的"毒教材"问题多集中在插图设计不当上,如小女孩穿着过短的裙子,或者人物形象过于怪异等,这类问题相对明显,容易被家长和教育部门发现并纠正。
而如今,问题却转向了更加隐蔽的文字层面,通过组词造句这种基础语言训练环节渗透不良内容,使得问题更难被察觉。
同样的字、词造句,换一种表达方式显然更可取,比如用"可"字可以造"这件事情做得很可靠",用"东"字可以造"太阳从东方升起",用"西"字可以造"我家西边有座山"。
这些简单朴实的句子不仅能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汉字含义,还能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积极向上、符合中华传统美德的表达方式。
而这本教材中的造句却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甚至刻意引导孩子接触一些不适合其年龄段的概念。比如"命归西天"这种描述死亡的表达,对于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显然过早;而"荒唐可笑"这样的评价性语言,则可能培养孩子对规则的质疑态度。这些都偏离了儿童教育的初衷。
家长对教材组词造句的不满算是小题大做吗?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思考和表达,学习什么是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是家长在小题大做,而是这些教材的确不过关,组词、造句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语言教育的重要使命。它们应该严格按照正向、积极的教育方向为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
教材编写者应该明白:每一个字词的选择,每一句示例的编写,都应当经过慎重考虑。尤其是面向低龄儿童的教材,更应当充满阳光、正能量,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的美好,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在他们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前,去接触这些负面阴暗的词汇表达。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