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款到红线:动画微短剧为何同时受宠与受管?
发布时间:2025-09-22 22:10:07 浏览量:1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刷到一部动画短剧,本以为是给孩子看的卡通,没想到剧情却很狗血又无厘头。”
随着AI广泛应用于影视综剧本创作、画面生成、语言产出等多个方面,短剧也正在成为新技术“试炼场”。但火爆之下,也伴随着失序:未成年人可能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误入成人化叙事,价值观偏差问题再度抬头。
近一两年,随着AI技术进步与平台补贴加持,动画微短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古风玄幻、都市虐恋、悬疑冒险……形式轻快,迅速收割观众眼球。它们不仅成为微短剧市场的新变量,也成了创作者和平台竞逐的下一个战场。
近期,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政策直指行业乱象:动画形式容易与传统少儿动画混淆,极易造成未成年人“错位观看”;平台需要承担主体责任,未经审核的节目不得上线;各省级广电部门则要加强巡查与抽查,并将情况按月上报……
换句话说,动画微短剧这片“新热土”,正在从野蛮生长迈向强监管。
需求裂变、平台扶持、技术催化
动画微短剧“爆发”背后
动画微短剧不像传统动画需要庞大的团队与长期投入,也不像真人剧集那样受限于拍摄条件与演员资源,它的崛起速度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回顾2024年中下旬至今,动画微短剧迎来了多个推力共同作用的爆发期:市场与用户需求的裂变式上升、平台投入与扶持政策密集释放、AI/AIGC技术催化……
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根据DataEye研究院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白皮书》,2024年IAA短剧市场同比大幅增长150%。
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受众需求多元化发展,分账短剧、品牌定制剧、文旅剧等模式将会对当下市场中的短剧变现模式产生持续性的动态影响。
随着题材类型不断细分化,动画微短剧正在飞速进入大众视野——在内容上横向拓展迅速,满足不同观众的兴趣偏好;在制作层面,AI与模板化工具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创作门槛,使短剧制作周期大幅缩短。
在商业与平台运作方面,平台通过流量倾斜、补贴激励和分成政策促进内容快速上线,同时品牌方也开始尝试剧情化植入与 IP 衍生,推动动画微短剧成为流量、创意与商业变现的多重结合体。
短视频平台对技术类型扶持出手迅速,今年3月,即梦AI、抖音推出“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从投资出品、联合运营、活动激励等角度,为短剧创作团队提供技术与平台的全方位支持。
今年4月,快手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可灵2.0视频生成模型及可图2.0图像生成模型,5月可灵2.1模型上线,快手已推出“星芒短剧×可灵AI”创作者孵化计划、“星有灵犀”AI短剧创作大赛、可灵AI首届NEXTGEN全球新影像创作大赛等活动,对创作者持续发出征集和激励。
另外诸如B站这样的中视频平台的相关政策也在加码出台,6月启动的“觉醒计划”便是针对动画短剧的扶持项目,面向动画短剧公司/发行方、UP主/MCN,推出精品定制、投资出品、流量宣发等合作模式。
总结下来,各平台一方面是流量倾斜,如给动画短剧设立专属入口,或在推送算法中加大权重;另一方面是补贴激励,包括拍摄费用补贴、流量扶持、以及高分成政策。
动画微短剧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平台政策与技术进步共同驱动的结果。它们不仅快速补足了短剧生态中的供给缺口,也为创作者和平台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动画微短剧
新蓝海还是新困局?
海水化作墨蓝色的幕布,怪力少年挥剑破浪,水花与光影交织……如此巨浪翻涌、神兽昂首的奇幻场景,就出现在快手星芒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中。
去年,快手发力“短剧+AI”,于2024年、2025年先后打造了两部AI短剧:一是与国内团队自然火文化、AI影视制作人兼导演陈坤达成合作,创作出以《山海经》为灵感的“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二是推出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7个单元涵盖科幻、奇幻、荒诞喜剧等多元题材。
两部剧集都收获到不错的播出效应,《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上线两周播放量即突破5000万次,全网曝光量超4.3亿;《新世界加载中》全球播放量达1.97亿次,全网曝光量高达13.7亿次。
根据《2025快手短剧白皮书》,2025快手星芒短剧精品化战略升级,将加大细分题材投资、优化政策体系、加码AIGC投入。
同时,星芒短剧和可灵AI共同启动的「AI创想剧场」计划面向创作者、爱好者、顶尖高校,以激发全民创作为导向。
DataEye数据显示,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动漫/动态漫”类短剧素材在广告投放和达人创作中的占比快速上升,成为短剧内容营销的显著增长点。
抖音方面,2025年5月下旬,被网友称为AI“癫剧”的《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由抖音账号“梦婆婆”发布,剧情以高频反转和猎奇元素为特色,包含“古装女主开挖掘机”“食用妖养殖厂挑零食”等荒诞情节,融合传统仙侠设定与现代网络流行梗,点击量近2亿,全网热议不断。
不过,注入此类魔性爆款短剧也在另一面凸显了行业问题:剧情节奏过快、叙事“狗血癫狂”,甚至出现打着“卡通外衣”却植入成人化情节的案例,导致价值观争议频出。
一方面,平台与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模式与商业化可能,古风玄幻、都市情感、悬疑冒险、职场轻喜、普法教育、甚至品牌定制动画短剧相继上线,极大丰富了短剧市场的形态。
另一方面,快速扩张的生产链条也带来了题材同质化、叙事粗糙化等问题,部分作品甚至因成人化表达与低俗化剧情而引发争议。
短视频语境下,动画微短剧既是市场流量的“新宠”,也是亟待规范的“新难题”。
制度规范升级
动画微短剧“量变”到“质变”中
内容质量、技术规范、受众分层不均衡,触发了政策层面对动画微短剧的重点提示。
2024年12月,广电总局便发布过一篇关于“AI魔改”短视频的要求规范,管理提示指出的AI“魔改”经典包括《甄嬛传》变身“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等。
管理提示认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AI技术引发的创作问题,也为后续动画微短剧管理埋下了伏笔:在技术与创作融合生长的同时,内容边界的失守风险也在逐步放大。
尤其在动画微短剧赛道上,问题开始集中暴露。部分作品为了吸睛,不惜堆砌狗血、癫狂的剧情反转;一些作品打着“卡通”的外衣,却在细节里夹带成人化甚至低俗化元素,极易误导未成年人;更有创作者将网络流行梗、猎奇桥段生硬拼贴进传统题材中,导致观众认知错位和价值观混淆。
比如,有的短剧中“仙侠主角一边大战妖兽,一边插科打诨吃辣条”;还有的作品在“校园青春”标签下,却渲染早恋、暴力、甚至软色情情节。
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折射出三方面隐忧:其一,技术赋能加速了内容供给,却让低门槛产出与粗糙叙事大量涌现;其二,平台在流量驱动下缺乏前置把关机制,使得“错位传播”难以及时遏制;其三,动画短剧的形态天然模糊了“少儿向”与“成人向”的边界,加剧了未成年保护的现实压力。
广电总局近期的管理提示直指行业痛点——落实动画微短剧分层审核制度和先审后播管理要求;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需要,尺度更加严格,把关更加谨慎;播出平台应履行播出环节的主题责任;各省局应加强动画微短剧日常巡查、重点抽查。
从趋势来看,动画微短剧正在进入一个“制度升级期”。
一方面,监管政策的收紧为行业划定了更加清晰的内容边界与合规标准,倒逼创作者提升原创力和表达度;另一方面,平台责任的强化,也将推动产业链高速增长转向“质量优先”。
如果说2024年是动画微短剧“创作元年”,是市场与技术合力作用下的一次“量变”,那么进入 2025 年,行业更值得关注的则是“质变”与“分化”。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