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急难愁盼 筑牢民生底线 山西为残疾人家庭办实事
发布时间:2025-09-22 16:55:16 浏览量:1
太原市小店区视力残疾大学生任勇鹏在太原市残联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公派日本交换生名额;孝义市通过“到校康复救助”这一创新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解决了7至15岁残疾儿童“边上学、边康复”的难题;运城市已为17993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服务……
自“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残疾人及其家庭“急难愁盼”问题,以“扶残助学圆梦”、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民生实事为抓手,通过政策联动、精准服务等方式,推动各项惠残政策落地见效。
8910.3万元助学金
托起学子成才梦
“这笔资助让我能更专注地投入学业,我也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意义,所以立志必须完成学业,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学子。”9月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新生智文静在电话中坚定地告诉记者。
智文静来自定襄县一个特殊家庭,母亲肢体二级残疾,父亲因工伤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2024年,她以670分考入北航,获得本博连读资格。高兴的同时,也因学费及北京的生活成本犯了愁。定襄县残联通过摸底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介绍政策并提供资助,及时缓解了她的就学压力。
记者了解到,智文静得到的救助源于“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2023年至2025年,该工程连续三年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切实为残疾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提供学业保障。
据了解,“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自启动以来,省残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等渠道广泛宣传政策,并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工作人员入户面对面讲解,确保政策全覆盖、无死角。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累计为我省18516名残疾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发放助学金8910.3万元,真正实现了“应助尽助”。
4.06亿元救助资金
守护残疾儿童未来
教育是托举残疾人家庭的基石,康复则是点亮残疾儿童未来的明灯。
在山西瑞恩康复中心,语言课上老师正在一对一纠正孩子的发音,感统教室中有孩子专注地走平衡木,音乐社交课堂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些温馨的场景,正是我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的生动写照。
“我们接收的最小儿童只有1岁10个月。康复越早介入,效果越明显。”该中心主任徐娟表示。
近年来,太原市依托山西瑞恩康复中心、太原弘善中医院等定点机构,积极构建“精准评估+分类干预+融合衔接”康复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康复质量。山西瑞恩康复中心通过专业评估工具,为孤独症、智力障碍儿童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将认知训练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太原弘善中医院则创新融合“中医+康复”,运用针灸、穴位埋线等技术改善肌张力,再通过阶梯式训练和游戏化课程促进功能恢复。数据显示:干预6个月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达标率从32%提升至78%,孤独症儿童主动表达频次也显著提高。
据省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李梓源介绍,2023年,我省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将残疾儿童救助年龄从0至6岁扩至0至15岁,并加强机构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创新。“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4.06亿元,为超1万名儿童提供免费筛查诊断,惠及4.72万人次残疾儿童。
目前,仅山西瑞恩康复中心就有50名儿童经干预后进入普通小学,100余名儿童融入幼儿园。太原弘善中医院80%的患儿能在半年后参与社区活动。我省正逐步构建“筛查—诊断—康复—融合”全链条机制,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来新希望。
5700万元辅具适配
点亮残疾人新生活
辅助器具对残疾人而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走向新生活的桥梁。
“是残联帮我安装了假肢,我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长子县南陈镇苏村的高晋东一边打扫院落一边感慨。2000年初的车祸导致他右腿截肢,长子县残联不仅帮他办理残疾人证,还免费安装假肢,让他重获站立和行走的能力。
让生活不能自理者借助辅具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2023年,省残联出台《山西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明确补贴种类与服务流程;2024年,“辅助器具适配补贴4万人”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十四五”以来,全省已下达资金5700万元,累计为10万名残疾人提供假肢、矫形器等辅具适配及使用训练服务。从城市到乡村,这些辅具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
从助学圆梦到康复救助,从辅具适配到助其融入社会……我省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民生实事,将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到实处,切实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急难愁盼,为国家培育人才、推动包容性社会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