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社会政策观察 |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幼友好型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22 14:18:38  浏览量:1

2025年第26期 | 总第26期 | 儿童福利专题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幼友好型城市建设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强调,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意见提出,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其中,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提出,加快适儿化设施建设改造,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热点微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从“快速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型阶段,建设中国特色育儿友好型城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将适儿化改造和普惠托育体系建设纳入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议程。《意见》明确指出,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并将“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和“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将“加快适儿化设施建设改造,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写进“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专章,意味着现代化高质量城市需要将托育与学前、公卫、住房、交通与社区空间系统打通,才符合“高质量城市”的标准。这一规划体现了从国家层面推动人口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模式深度融合的系统思维,是对近年来生育支持政策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与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形成紧密衔接。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包含经济支持、税收优惠、教育保障和增加服务供给等措施。此次《意见》将生育支持措施融入城市发展框架:一是适儿化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意见》明确提出“加快适儿化设施建设改造”,意味着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将适儿化与育幼服务上升为人民城市建设的标配;二是普惠育幼服务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意见》提出“健全普惠育幼服务体系”,这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相一致;三是托幼一体化服务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是建立0-3岁托育与3-6岁学前教育之间的制度衔接。这些要求把儿童与家庭需求嵌入城市发展、社区服务、公共空间等硬件建设中,与生育支持政策形成紧密衔接,共同构成全方位生育支持体系。

多地系统化推进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多地开展了创新实践。成都市通过多部门协同发力,系统推进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与改造。将托育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明确要求新建城市社区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应统筹配置托育服务设施,城市老旧社区无托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应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逐步建设补齐,精准对接《意见》中“存量提质增效”的要求。重庆市通过功能集成和资源整合,构建妇女儿童综合服务体,实现社区服务集成与融合,以“一校两家四站”(社区家长学校、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站、妇女儿童维权站、巾帼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站)功能,系统集成妇女友好、儿童友好、家庭友好服务,实现了有限空间内的服务最大化。

《意见》以适儿化改造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不仅回应了当前城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通过国家战略指引、地方创新实践和“十五五”系统推进的有机结合,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重庆打造妇儿“十分钟友好生态圈”

3.到2027年底 建成“蓉易托”社区嵌入式 托育服务中心不低于200个

关于社会政策观察

社会政策观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发的服务政府和社会的产品,由关注热点、热点微评、相关链接三个模块组成,侧重关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四个领域,旨在倡导从实践中求破解热点难点之道,传播典范案例,推动实践与政策创新。

关于儿童中心

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政策和行动研究、政策倡导、公益项目评估、公益项目咨询、公益项目运作、专业培训等,为政府、慈善组织、学术机构提供儿童福利与保护、医疗与健康、教育与发展等领域咨询和评估服务,推动多方参与和通力合作,促成社会慈善资源与儿童需求有效对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