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解码少儿编程教育迷思2:关于孩子学习少儿编程能力的担忧

发布时间:2025-09-22 13:02:55  浏览量:1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言若金叶|码力少年|智码童行三大品牌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顺先生。王顺先生深耕信息技术领域20余年,主编信息科学专著20余册,惠及全国乃至世界50多万华人青少年。

从前期家长的调研反馈来看,家长朋友们对少儿编程教育误解和疑惑比较多,我们去除重复,按照特定逻辑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6大类,每大类里有5个核心问题,总计30个问题。

今天我们讲解第二大类:《关于孩子学习少儿编程能力的担忧》。

【6问:英语门槛焦虑】有家长问:编程课程是否要求孩子具备英语能力?不会单词能否入门?能否学好少儿编程?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回答: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给出结论:编程语言本质是符号逻辑系统,与英语学科存在根本差异。MIT脑科学实验室2023年研究发现,儿童在编程环境中学习3个月后,对条件判断(if/else)的逻辑理解力,超过传统英语课堂训练6个月的效果。

当然,目前国际流行的编程语言,像Python/Java/GO/C/C++等都是国外人创建的,所以会用到一些英文的关键词,但编程中的英文关键词仅占核心逻辑的0.3%(约20个基础指令),很容易记忆和使用。家长朋友们,没必要担心。

以日本小学生编程普及计划为例,85%的儿童在完全不懂英语的情况下,仍能通过编程工具开发出各种应用系统。这印证了编程教育的真谛:编程培养的是用逻辑符号重构世界的思维能力。

编程不依赖语言天赋,而需要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系统建模能力。正如围棋棋盘上的黑白子能演绎万千战局,编程模块的组合正帮助孩子构建面向未来的底层思维框架。

语言只是载体,思维才是内核。

【7问:数学恐惧症】有家长问:数学成绩差的孩子是否注定学不好编程?是否需要提前补数学?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回答:我从认知神经学角度解析:编程所需的核心能力是逻辑架构而非纯数学公式。MIT脑成像实验显示,当孩子进行编程任务时,前额叶皮层激活模式与玩策略类积木游戏高度相似。我们在杭州的对照实验显示,数学70分但喜欢搭积木的孩子,在解决编程难题时比数学尖子生快23%。

编程本质是“动态知识建构”过程,其能力成长曲线与数学成绩仅有32%相关性(世界经济论坛2024数据)。举例来说,算法设计需要的是“问题拆解-模式识别”的思维体操,这与解决一道立体几何题的思维路径截然不同。事实上,编程训练能反向强化数学抽象能力——我们在浙江大学开展的对照实验表明,持续学习编程的孩子,6个月后数学建模题得分提升率达41%。

建议家长建立新认知:编程是数字时代的“思维脚手架”。当孩子用代码指挥无人机绘制正六边形时,他同时在训练几何空间想象力和程序控制力。不必等待数学“达标”,编程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的催化剂。就像建造比萨斜塔不需要先精通力学公式,认知跃迁往往是在实践迭代中自然发生。

教育时机具有不可逆性,神经可塑性窗口在10岁后逐年递减15%(《自然》2023)。正如:“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们不能在坐等中,痛失时机!

【8问:技术迭代焦虑】有家长问:现在学的编程语言未来被淘汰怎么办?是否白费精力?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回答:我从认知迁移理论解析:编程思维是可迁移能力,就像学会骑自行车后,换摩托车也能快速上手。斯坦福追踪30年数据发现,学过任意编程语言者学习新编程语言速度提升5到8倍。

就像我在大学时学的是Pascal语言,但我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来没有用过这个语言编写过程序。我在思科刚开始用PHP开发网站应用,虽然这个语言我没学过,但是基本的编程思维是一致的。如果你真正学会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不管他多古老,学另一种编程语言基本上是无缝切换。我在后面的工作中需要切换Java语言、Python语言时,也是看一下不同语言的语法就可以直接上手编程。

正如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成长之路-PHP网站开发实践指南基础篇》上讲的,编程实际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所有语言编程都离不开三个招式:顺序、选择、循环。孩子学会一门语言,其他语言也就都会了。

但是,对于少儿编程/青少年编程我推荐首选Python语言,主要原因是Python语言简单易学,同时也是人工智能AI时代的最主流编程语言。

【9问:天赋决定论】有家长问:编程是否需要特殊天赋?普通孩子能坚持学下去吗?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回答:我从神经教育学角度给出结论: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编程训练,6个月后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增加7%(《神经科学》2024)。所以,坚持比天赋更重要。

MIT教育实验室的十年追踪数据显示,决定编程学习持续性的核心因素并非天赋,而是“最小成就感闭环”的设计——当孩子能在3次课内完成从构思到代码运行的全流程,其坚持学习的概率提升87%。我们智码童行全国少儿编程在线课程就是从兴趣课3节、进阶课10节、系统课30节,牵引孩子不断进步,完成一个大圆满。

以日本编程普及计划为例,92%的普通学生通过阶梯式课程掌握基础开发能力,这个过程与学游泳的规律高度相似:初始的换气练习或许笨拙,但一旦形成神经肌肉记忆,便能终身保有水上生存能力。事实上,编程训练中培养的“试错-迭代”思维,正在成为全球Top100高校选拔人才的新标准——哈佛大学2025年新生数据表明,有编程背景的学生抗挫折能力评分高出38%。

实际上,我们很多小孩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毅力,找不到努力和坚持的意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做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一旦孩子心里的那团火被点燃,剩下的就是家长耐心等待他光芒万丈了。

【10问:短期效果质疑】有家长问:学多久才能看到成果?能否快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智码云端-言若金叶首席科学家王顺回答:我从认知发展规律给出科学路径:编程思维的培养遵循“20小时法则”——华盛顿大学脑成像实验证实,经过20小时系统性训练,儿童前额叶皮层对逻辑问题的响应速度提升53%,这种思维进化就像学会骑自行车后形成的永久性神经回路。

我们的教学体系设计符合神经可塑性原理:前3次兴趣课实现“思维体操”入门,完成顺序、条件判断、循环等编程基础逻辑建构;中间10进阶课达成“数字乐高”阶段,能组合变量和循环解决实际问题;最后30节课时,带领孩子进入“系统工程师”层级,可独立开发许多生活中实际应用。每个阶段都对应明确的认知里程碑,如8课时后72%的学员能自主设计鸡兔同笼问题算法。

建议家长关注三个关键转化节点:

1.第2课时出现的“顿悟时刻”(突然理解人机交互机制);

2.第8课时展现的“迁移能力”(将编程思维应用于数学应用题);

3.第15课时形成的“工程思维”(主动使用调试工具修正错误)。

这些突破远比比赛名次更具战略价值——剑桥大学追踪研究显示,早期经历完整编程训练周期的孩子,在高中阶段STEM课程选择率高出普通学生3.2倍。

教育投入存在“认知复利效应“:孩子今天用30天构建的算法思维(我们的智码童行系列课程,普通孩子30天就能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与动手实践,后面孩子就可以自己动手反复练习,训练自己的编程思维了),这将在未来30年持续产生创新红利。正如航天员在离心机中训练的不是某款飞船操作,而是适应未知环境的生存本能,编程教育锻造的正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生存技能。

播种期或许静默无声,但参天巨木的基因早已深埋其中。